■本报记者 徐维欣
编者按
即将到来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这一天,“读书”这样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会变得又特别又具有仪式感。
书本可以成为朋友,阅读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作家王蒙在本报“笔会”的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认为:“读书的亮点在于照亮生活,生活的亮点包括积累智慧与学问。”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正在续写和阅读有关的故事。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书香社会·书籍带给我的改变”系列报道,讲讲平凡人的读书故事。他们有的因书改变命运,有的因书结交朋友,有的因书成就创业梦……或平淡或传奇,那些浸润在书香里的主角,身上也许就有你我的影子。真心希望每一天的你,都会喜欢上读书这件事。
在上海控江东三村的一间民居中,4个房间,每个房间里最显眼的家具就是书架,最抢眼的“收藏”是近千本各色书籍。陈前便是这家的户主,他和爱人都是教师,职业就让他们与书有着天然的联系,不过,若是放眼家中摞起的书——《法国现代诗抄》《震后法国社会学的发展》《改变人类文明的50大科学定理》……很难猜出他们的专业。陈前说:“读书是我们家的爱好,读的种类并不局限于‘有用’,一些看似无用的书,恰恰是对成长有益的。”
从四川大巴山区走出来的陈前,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说:“能够改变命运,指的不是考入好的大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读书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源泉。”
一本泛黄的诗集《哭泣的蘑菇》是全家人最为珍贵的“宝贝”。薄薄的一册承载着当年两位少年因书结缘的情谊和梦想。1991年,陈前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离开故乡前,一位经常和他一起读书的同学赵勇前来送行。赵勇因为落榜心情十分消沉,于是买来《哭泣的蘑菇》送给陈前,扉页上留下了一段赠言:我们原本一起生长,后来才发现,你是不断长高、长大的树,而我只是哭泣的蘑菇。陈前也以诗鼓励,告诉赵勇,他并非“蘑菇”,两人都是树苗,只是一棵先行长高,另一棵只要努力,同样也能参天。
如今,每天全家会安排一个小时阅读。陈前对于自己的家,有着简单的形容:家不在大,有书则灵。“我们搬过几次家,但是保存最完整的是书,一本也不曾丢下。”最近一次搬家,书册塞满了30多个纸箱,陈前便和工人一起,从五楼老宅搬下,再搬上六楼新居。
身为教师,陈前和妻子朱艳蓉对于孩子读书教育很是关心。2004年,有感于许多家庭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人文底蕴的培育,朱艳蓉以教师志愿者身份,在社区倡导经典文化诵读活动。每周六,她都从家中带来《弟子规》等书籍,为社区孩子们组织开展“经典文化书香伙伴”读书活动,带小朋友一起学习文化经典。从教自己的孩子,扩展到社区图书馆教邻里的孩子,她已经坚持了十年有余。
而在陈前身上,更是将理科老师阅读文科书籍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牵头下,周边学校的高中生纷纷加入调研课题,用社会学的方法对社区中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调研,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再结合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制完成教育手册,让浓浓书香飘出家庭飘向社区。
陈前一家获得的“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优秀家庭教育指导者”等诸多奖项,几乎都与读书活动有关。他说:“读书的氛围还可以更加浓郁一些。”无论在学校中,还是在社区的弄堂里,陈前希望交流读书心得、推荐阅读书目都能够成为一种常态。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