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版战地图书深受二战士兵喜爱。
■文汇报记者 徐璐明
一直以来,在那些真实反映地狱般军旅生活的故事中,很难找到暖心的战争故事。不过,作家莫莉·曼宁近期在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当书籍走入战争》的书,为大众理解战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书中描叙了在二战期间,读书如何成为士兵们唯一的娱乐方式以及精神支柱。
曼宁在书中介绍,1940年,美国国内考虑到即将爆发的战争所带来的威胁,国会通过了著名的“选择性训练和服役法案”。该法案规定所有年龄在21到35岁之间的男性都要在当地征兵登记。这样一来,为了容纳突然增加的新兵,美国政府使用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围墙,90.8万加仑的涂料和3500车的钉子打造了一个全新训练营。这个背景似乎与这本书无关,但是,它却为该书打下了伏笔。军营中的图书管理员们为了减少那些正在建造兵营士兵们的烦闷,发起了一场名为“胜利图书”的活动,鼓励士兵们通过读书调节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的最后一节,作者提供了一份名单,列举了一些当时被纳粹列为黑名单的作家,比如,海明威、杰克·伦敦、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丘吉尔。此外,书中还有一份当时为士兵们印刷的书单,这份书单包含了体育类、文化类、悬疑以及幽默小说等等。这些书籍历经时代和战争的考验,迎合了不同的口味和需求,帮助士兵们在战壕中熬过漫漫长夜。比如《亨利·亚当斯的教育》《豪斯曼诗集》,以及备受争议的小说《永远的安柏》。
除了士兵们喜欢的书单,一些与战争和书籍有关的小发明也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书中提到,一战之后,军队图书馆在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变得残破不堪,通过平民捐赠的图书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这些准备远征的士兵们,但要携带这些装帧精美的图书上战壕显然不是一件方便的事。1943年,经历了几次改版,神奇的袖珍版战地图书应运而生。
在那个物质短缺的时代,这个版本图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图书设计史上的奇迹。它有两个规格:一种能够正好放进士兵上衣口袋,另一种则能放进裤子口袋。它们都是装订而成,没有使用胶水黏合,这是考虑到当时橡胶紧缺,也容易被热带的虫子吃掉。书是由水平印刷而成,所以每一页都好像明信片一样,中间还有两条明显的装订线。这样的设计让士兵阅读更加容易,也不会浪费宝贵的纸张。
这个设计问世后也招来了一些非议。当时在《新共和》杂志上,美国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就曾说这样的图书太易损坏,最多只能传阅6个人。然而,考利绝对不会想到的是,这样的图书在战场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们又是如何被成千上万的士兵阅读。曼宁的书中记载了士兵给图书设计者写的感谢信,信中说在狭小的战壕里,能够读到这些书,使他们得到了极大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有时候,笔尖如同刀剑一样有力。”曼宁这样写道。
在这本书中,曼宁还提到,图书对那些受伤士兵的重要性。这些士兵在医院里度过漫长灰暗的日子,无事可做。这些书籍也为士兵心理健康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院里,那些描写家乡的图书特别受欢迎,如《布鲁克林有棵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