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美国圣何塞的世界科幻大会上,我终于在八光分的展位第一次见到了《银河边缘》中文版的第一本《奇境》,也终于在《银河边缘》英文版杂志的摊位领到了刊载有我小说的那期样刊,感慨要是杂志主编迈克·雷斯尼克也在就好了,他是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与编辑。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银河边缘》。
据《轨迹》杂志统计,迈克·雷斯尼克是史上获短篇科幻小说奖项最多的作家。他曾5次获雨果奖,被提名37次,亦曾斩获一座星云奖,以及来自美、法、日、波兰的各类奖项,2016年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他迄今共出版76部长篇小说,发表285篇短篇小说,完成3个剧本,编辑42部选集,现任《银河边缘》杂志和“恒星公会书系”编辑,曾受邀任美国及世界各地51场科幻大会的荣誉嘉宾。
Galaxy's Edge 杂志第31期刊有王侃瑜小说
光看这段简介,你可能会把迈克想象成全身心扑在工作、对写作和编辑之外任何事情都毫无兴趣的人吧,如果不是异常勤奋,他怎可能获得如此成就,而要完成这巨量工作,又哪有时间关心别的?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实中的迈克风趣幽默、友善待人,热爱写作却也爱交朋友,在科幻圈里收养了许多“写作儿女(writing children)”,曾帮助无数新人出道。去年底我曾有幸前往辛辛那提拜访迈克的家,一窥这位大作家、大编辑何以高产、乐于扶持新人。
迈克和他的妻子卡罗尔住在辛辛那提的一座小山上。每天夜晚到次日凌晨,迈克都会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写作,夜深人静无人打扰,恰是他灵感勃发的时刻。在工作室里陪伴他的是上世纪流行科幻杂志(pulp magazine)、粉丝杂志(fanzine)和自1939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至今的每一届大会纪念场刊(souvenir book)。自从发现电子书的妙处以来,迈克已经把他的几千册藏书都电子化并卖掉纸质版,家里书架腾空了一半,可这些收藏是万万卖不得的,它们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美国科幻迷收藏的早期的科幻杂志(UI Libraries 和 Special Collections提供)
迈克和卡罗尔是在科幻圈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受到来自前辈的善意鼓励,又将这些帮助传递给后人。迈克刚认识我就陆续发来几十本自己的小说,得知我想用英文写小说后又鼓励我给他主编的杂志投稿,后来我的第一篇自译英文小说果然在《银河边缘》发表。事实上,《银河边缘》的整个办刊理念都是回报后人,每一期杂志选取的既有名家旧作,又有新人新作,迈克将这些故事选编到一起,让冲着名家来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新人,也将一大批新作者领上了职业发表的舞台。
如今《银河边缘》中文版,选取的内容既有美国版精华译作,又有中国作家的原创新作,“大师名作”和“中国新势力”相映成辉,让读者有机会一次品味不同风格的佳作。《银河边缘》科幻丛书由八光分文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品,《银河边缘·奇境》是丛书第一辑,收录了刘宇昆、杰克·威廉森、罗伯特·西尔弗伯格、梁清散、付强、李盆等十余位中外科幻作家的作品,是一场中外科幻作家联手打造的饕餮盛宴。
在“主编会客厅”中,迈克为大家带来了《科幻杂志不可告人的历史》,想想他的科幻杂志收藏量,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为什么对这些掌故如数家珍,并且也乐于向年轻一辈们讲述圈内秘闻。小说栏目中,《束手》和《世界末日之旅》是妥妥的大师风范,分别讲述智能机器人服务的扩张和世界末日的旅行体验,从科幻点子出发,最终落点却是社会现象,令读者回味无穷。难能可贵的是,迈克和八光分创始人杨枫在编选《银河边缘》时也特别注重故事风格的多元化,《薛定谔的猫窝》里千变万化的酒吧,《姐妹》里相爱相杀的连体人各具特色,《暗夜亡灵》结合了硬核科幻与本格推理,为读者设下挑战,《济南的风筝》则是在历史考据中逐渐接近真相,无论是主角还是作者都颇有做科研的架势,《零故事》也是文风清奇,用波澜不惊的语调讲述日常生活中奇妙的小事。
美国许多科幻杂志都有强烈的刊物风格,要么偏好重科技的硬科幻,要么偏好类型模糊的幻想小说,而《银河边缘》的存在使得不同风格、不同喜好有了交叉点,使得原本可能被禁锢在单一阅读口味中的读者有机会跳出来看看。生于美国科幻黄金时代、读着大师作品长大的迈克并没有否定其他风格,他从科幻圈中学到了包容与接纳的重要性,并在自己成为大师后加以实践,使《银河边缘》成为孕育科幻新作者、吸引科幻新读者的重要阵地,帮助科幻文类不断发展。
旧与新、西与中,汇集到《银河边缘》的故事只有一个共同标准,那便是精彩好读。读罢第一本《奇境》,我突然有个想法,也许有朝一日中文版《银河边缘》的原创小说也能被翻译成英文登上英文版杂志,这也是中国科幻“回报”西方读者的一种形式吧。
作者:王侃瑜 青年科幻作家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