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编者的话:
继上一部长篇《1Q84》后时隔七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简体中文版问世。两卷55万余字,首印70万册,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经译者林少华授权,我们独家节选刊发译后记,听听他解读村上文学的心声。
《刺杀骑士团长》,是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2017年2月24日在东京印行。上下两部,1048页。第一部“显形理念篇”,第二部“流变隐喻篇”。
第一部的封面写道:“旋转的物语,以及乔装的话语:自《1Q84》以来期盼七年的最新严肃长篇”。封底照录第一章开头:“那年的五月至第二年的年初,我住在一条狭长山谷入口附近的山顶上。夏天,山谷深处雨一阵阵下个不停,而山谷外面大体是白云蓝天……那原本应是孤独而静谧的日日夜夜,在骑士团长出现之前。”
第二部的封面:“渴望的幻想,以及反转的眺望:物语将由此驶向何处”。封底:“1994—1995年《奇鸟行状录》、2002年《海边的卡夫卡》、2009—2010年《1Q84》,进一步旋转的村上春树小说世界”。一把镶有宝石的金柄长剑笔直穿过封面封底正中,锐利的剑锋前端现出英译书名:Killing Commedatore。
就篇幅而言,明显长于《海边的卡夫卡》,约略短于《1Q84》,而同《奇鸟行状录》不相上下。印行间隔时间均为七年。常言说十年磨一剑,村上则七年磨一剑。
▲《刺杀骑士团长》分两卷,简体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
小说处理的是日本题材。而日本从古至今并无骑士,自然不存在骑士团长——书名何以非是“刺杀骑士团长”不可?据《朝日新闻》2017年4月2日报道,村上在接受该报采访时首先谈了这点。“刺杀骑士团长这个书名一开始就有了。”骑士团长是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出场人物,“每次品听都心想骑士团长是怎么回事呢?我为其发音给我的奇妙感触吸引住了。随即涌起好奇心:如果有一本名为‘刺杀骑士团长’的小说,那将成为怎样的小说呢?”这么着,骑士团长不仅成了书名,而且成了小说中的关键词、关键性出场人物。
是的,倘若没有骑士团长出场,因妻子有外遇而离家出走的36岁的“我”很可能在山顶那座别墅继续“孤独而静谧的日日夜夜”。然而骑士团长出现了——“我”在别墅阁楼里发现一幅题为《刺杀骑士团长》的日本画。画的是年轻男子将一把长剑深深刺入年老男子的胸口。旁边站着年轻貌美的女子和侍者模样的男人。
画显然取材于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浪荡公子唐璜欲对美貌女子非礼,女子的父亲骑士团长赶来相救而被唐璜当场刺杀。令主人公“我”费解的是,为何画家雨田具彦把这幅堪称杰作的画藏在阁楼而不公诸于世?为何画中人物身穿一千五百年前日本飞鸟时期的服装?尤其是,画家想通过这幅画诉求什么?
于是,主人公“孤独而静谧”的生活至此终结,小说的情节由此变得波谲云诡扑朔迷离。但《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始终占据核心位置:画家雨田具彦的身世,画的创作起因,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及南京大屠杀。甚至,骑士团长自称“理念”从画中走下来介入“我”的生活、“我”周围人的生活……
日本主流评论认为这部大长篇熔铸了村上文学迄今为止所有要素。对此我也有同感。例如虚实两界或“穿越”这一小说结构自《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以来屡见不鲜,被妻子抛弃的孤独的主人公“我”大体一以贯之,具有特异功能的13岁美少女令人想起《舞!舞!舞!》中的雪,走下画幅的骑士团长同《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麦当劳山德士上校两相仿佛,“井”和井下穿行的情节设计在《奇鸟行状录》已然出现,即使书中的南京大屠杀也并非第一次提及……
▲《海边的卡夫卡》
如此看来,确有“旋转”之感——“旋转的物语”、“旋转的村上春树小说世界”。但旋转并非重复。向上,如盘山道,指向盘升;向下,如螺丝钉,指向深入。亦如麻将,每次旋转洗牌都不可能重复,而必然旋转出新的花样、新的局势、新的可能性。村上曾说写小说是用虚假的砖块砌就真实的墙壁。即便旧的砖块,也可以构筑新的墙壁。那么新在哪里呢?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书中尤其引起中日两国读者关注和媒体反响的,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相关记述出现在第二部第36、37章。核心部分已由媒体披露了,恕我重译一遍:“是的,就是所谓南京大屠杀事件。日军在激战后占据了南京市区,在那里进行了大量杀人。有同战斗相关的杀人,有战斗结束后的杀人。日军因为没有管理俘虏的余裕,所以把投降的士兵和市民的大部分杀害了。至于准确说来有多少人被杀害了,在细节上即使历史学家之间也有争论。但是,反正有无数市民受到战斗牵连而被杀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有人说中国死亡人数是40万,有人说是10万。可是,40万人与10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画家雨田具彦的胞弟参加了进攻南京的战役,“弟弟的部队从上海到南京在各地历经激战,杀人行为、掠夺行为一路反复不止。”进入南京后被上级命令用军刀砍杀“俘虏”。“若是附近有机关枪部队,可以令其站成一排砰砰砰集体扫射。但普通步兵部队舍不得子弹(弹药补给往往不及时),所以一般使用刃器。尸体统统抛入扬子江。扬子江有很多鲇鱼,一个接一个把尸体吃掉。”类似描述接近三页,译为中文也应在1500字上下。
▲《刺杀骑士团长》小说周边
前面已经提及,南京大屠杀在村上作品中并非第一次出现。如1994-1995年出版的《奇鸟行状录》通过滨野军曹之口这样说道:“在南京一带干的坏事可不得了。我们部队也干了。把几十人扔下井去,再从上面扔几颗手榴弹。还有的勾当都说不出口。”不仅如此,早在1982年的《寻羊冒险记》中,村上的笔锋就开始从东亚与日本的关系这一切入口触及由南京大屠杀集中表现的日本侵华的历史。不妨说,所谓“寻羊”,就是寻找明治以来始终伴随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军国主义的源头。村上借《寻羊冒险记》出场人物之口断言:“构成日本现代的本质的愚劣性,就在于我们在同其他亚洲民族的交流中什么也没学到。”
而村上之所以追索日本军国主义或国家性暴力的源头及其在二战中种种骇人听闻的表现,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防止这种“愚劣性”故伎重演。1995年在同后来出任日本文化厅长官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对谈时,明确表达过这方面的担忧:“我渐渐明白,珍珠港也好,诺门罕也好,这类五花八门的东西都存在于自身内部。与此同时,我开始觉察,现在的日本社会,尽管战后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重建,但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这也是我想在《奇鸟行状录》中写诺门罕的一个缘由。”同时指出:“归根结底,日本最大的问题,就是战争结束后没有把那场战争的压倒性暴力相对化。人人都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明里暗里以非常暧昧的言词说‘再不重复这一错误了’,而没有哪个人对那个暴力装置负内在责任。……我所以花费如此漫长的岁月最后着眼于暴力性,也是因为觉得这大概是对于那种暧昧东西的决算。所以,说到底,往后我的课题就是把应该在历史中均衡的暴力性带往何处,这恐怕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奇鸟行状录》
毋庸置疑,村上这一责任感和战斗姿态是促成《刺杀骑士团长》诞生的起因之一。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村上就此接受采访,当记者问他对题为《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背景投有纳粹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阴影这点怀有怎样的想法时,村上回答:“历史乃是之于国家的集体记忆。所以,将其作为过去的东西忘记或偷梁换柱是非常错误的。必须(同历史修正主义动向)抗争下去。小说家所能做的固然有限,但以故事这一形式抗争下去是可能的。”村上随后表示:“故事虽不具有即效力,但我相信故事将以时间为友,肯定给人以力量。如果可能,但愿给人以好的力量。”
那么,这部自2月24日问世三天即售出48万册的“故事”,和以往作品中的同样历史要素相比有怎样的不同呢?取材于《唐璜》的《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本身即是一种置换或偷梁换柱——画中人物穿的不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服装而是公元六七世纪之交的日本古代服装。服装被置换了画家(或作者)到底借此诉求什么?
这也让我想起2008年10月29日第二次见村上时他当面对我说的话:“历史认识问题很重要。而日本的青年不学习历史,所以要在小说中提及历史,以便使大家懂得历史。并且只有这样,东亚文化圈才有共同基础,东亚国家才能形成伙伴关系。”
我在论文《作为斗士的村上春树——村上文学中被东亚忽视的东亚视角》说过:村上文学中最具东亚性和启示性的东亚元素、东亚视角似乎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那就是村上对近现代东亚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程所投以的冷静、忧郁而犀利的目光。他对暴力之“故乡”的本源性回归和追索乃是其作品种种东亚元素中最具震撼性的主题,体现了村上不仅仅作为作家、而且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作为斗士的良知、勇气、担当意识和内省精神。特别是,由内省生发的对于那段黑暗历史的反省之心、对暴力和“恶”的反复拷问,可以说是村上文学的灵魂所在。
▲《刺杀骑士团长》小说周边系列
最后请允许我趁机说一下自己。就村上长篇来说,《挪威的森林》是我翻译的第一部,译于1989年,人在广州;《天黑以后》则是我翻译出版的最后一部,2004年,人在青岛。也就是说我已有十几年没有跟踪翻译村上长篇新作了。
去年五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吴洪副总编专程飞来青岛,当面告知译文社拿得了《刺杀骑士团长》简体中文翻译版权,决定请我重出江湖。刹那间,我觉得全世界所有迪士尼乐园的大门都朝我大敞四开,所有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姑娘都朝我扬起妩媚的笑脸,所有高档住宅区的售楼小姐都执意送我一套海景房,所有双一流大学的校长都争相聘我当客座教授……
终于忙完既定日程后,我在青岛开始翻译。大雾散去,旭日临窗。我从网购的几十本稿纸中小心抽出一本摊开,把喝足纯蓝墨水的英雄牌自来水笔拧开,将《刺杀骑士团长》日文原著的第一页翻开——用我当年“上山下乡”时期当农民的感觉来说,开犁,春耕第一犁——笔锋如光闪闪的犁尖插进由一行行绿色方格排列的田垄,随手抓起外语词句播进垄中。于是一行行中文恰如破土而出的一垄垄禾苗。是的,笔耕!当同行们可能喝着速溶咖啡在电脑键盘上运指如飞的时候,我仍对笔耕情有独钟。我甚至觉得,汉字只有用笔写在纸上,才会带有更明显的体温、更丰富的表情、更微妙的律动与气韵……
我索性飞回当年真正开犁的乡下,躲进村头一座茅屋“闭关”。五点到五点半之间起床,六点或六点半开工,中午小睡一个小时,晚间十一点前后收犁歇息。每天慢则译十页,稿纸上得五千言;快则译二十页,得万言上下。如此晓行夜宿,风雨兼程。手写稿纸1600多页,近50万言,前后历时85天。译罢最后一行,掷笔“出关”。但见晴空丽日,白云悠悠,花草树木,流光溢彩。心中大快,一身轻松。
文:林少华(翻译家、《刺杀骑士团长》译者)
组稿编辑: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