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天文意义的冬天的开始,冬至一到表示寒冬到来。冬至这天,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循环的开始。进入冬至后,人们把这段时间每九天为一组,然后数着度过,也就是数九,冬至节气的第一天,即是一九的第一天,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初候,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故为"蚯蚓结";二候"糜角解",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角便开始脱落;三候"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一阳初生,所以虽然地表严寒,但山中的泉水已经暗暗始流动了。
冬至又称“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不过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传,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记得翻阅古籍的时候,说是江南还有一种旧俗,每到冬至,闺房里的女子要画一种很雅的图画,画的是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寒冬已尽,春天到来。更有韵致的是,古代的女子在冬至以后晓妆染梅,每天以胭脂画图一圈,画完八十一圈,就画成了杏花,暖暖的春天就来了。这可谓是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融合在一起,让人叫绝,难怪有人写诗说:“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这种冬至的风俗虽然简单,但经过心灵的酝酿,则寄予了殷殷的情愫。正所谓:冬至忽已至,春意暗萌动。一个新的轮回又要开始了。
由于自冬至起要开始这个新的轮回循环,古人便认为冬至日是大吉之日,是一个节庆之日。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作为一个安静之节,这也是为了顺应阳气刚萌动的天时地理。这一日关闭城门,关闭市场,停息战事,禁止喧闹,所以,冬至夜视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漫漫长夜里,古人在冬至这天也对一年的回首往顾,也常有怀旧情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这是白居易笔下的《邯郸冬至夜》,诗人远在异乡,孤灯寒夜,形影相吊,内心凄凉,遥想家人必定也在思念他这个远行人,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可以想象,诗人身处异乡,灯前抱膝独坐,想着家人此时在念叨漂泊在外的他。佳节倍思亲既是一种乡愁,也是一种幸福。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人的故乡情结尤为根深蒂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乡村社群状态,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统摄,缺乏变迁的动力,更侧重于维持现实生活,并受到道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中规中矩、保守谨慎、安贫乐道的国民性格,重视家庭、亲情、伦理和孝道,有人生百道孝为先的观念,重视故乡和乡情便是这种观念的升华。在民间谚语中,就有很多关于故土和乡情的表达一直流传着,比如说:“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宁恋本乡一杯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等,都是这种感情的朴素表达。
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缅怀着故乡,其中,诗人的怀乡诗歌表达的更为真挚感人。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写游历江南的风光:“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格调壮美、意境开阔,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他乡虽好但是还是念念不忘北国的故乡洛阳,归雁传乡书,表达思乡之情。同是唐代诗人的岑参,思乡诗歌更是情深意切,其诗《渭水思秦川》曰:“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滦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古代交通、通讯极不发达,一旦离乡,前路漫漫,关山重重,归期难料。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以乡愁为寄,汩汩而出的是美丽而忧伤的诗句,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其审美情感和意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故乡在我们的印象里,更多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地,他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永远的停留在那里,随时等待着你的回归,给你温暖,给你慰藉。不过,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千百年来我们所熟知的乡土,以往农业文明所建立的稳固不变传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秩序逐一被打破,在这样一股城市化浪潮中,无论是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念都在快速的,以一种一去不回头的姿态快速的变化着。故乡早已回不去了,许多人会这样感怀。百年不移的村庄,房前屋后的树木,蜿蜒的道路,起伏的山坡,水波粼粼的池塘,鸟儿欢鸣,蟋蟀弹唱,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曾经中国乡村中最普遍的景象,这些有关永恒的愿望,在大时代的浪潮之下,短短几十年间都一一消散了。
人生常有的一种失落是,你以为能够永恒的东西,在你的眼里慢慢的磨蚀,而你也从最初的无能为力变得无动于衷,一切兼顾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消散了的一切又重新在心头凝结,继而又一次飘散。我们在情感上留恋乡村,一定程度上因为它的不变,认为它不会变化,乡村关照我们内心深处关于永恒的某种隐秘的愿望,那种想象中的,田园诗歌般的农耕生活。
人就是这样,既然未来变幻无穷,遥不可期,我们就只好在已经定格的过去寻找一些永恒的东西,自我慰藉。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我记忆中的故乡,没有地平线,有的只是连绵不绝的山岗,以及山岗上猎猎的树与风...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离多。”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End
山水之间 记录中国的美
(致敬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