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酒,却没有名酒
有一回,和几位老朋友品茗聊天。由茶叶的品种谈到了酒,于是便有了这篇小文。
这几位朋友,都是小时候在弄堂里一起玩耍长大的,相互之间知根知底,了解脾气性情,论年成来说,确实是老朋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可以说都是老上海了。但是这些朋友,在和我一辈子的交往之中,有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互相之间是疏离的。长大之后,职业不一样。他们中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基层干部,有的是退伍之后成为厂医,有的是进出口公司的外贸员,有的则是企业的工会干部。无论干的是什么职业,他们都喜欢喝一点酒,节假日或家里有啥大小喜事,都会找理由聚一聚,也必然要喝一点酒。
而我到贵州插队10年,又在贵州省作家协会工作了11年之后,才调回上海。这期间和他们接触不多。回到上海,刚和他们逐渐地联系上,却因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份忙碌的本职工作,也不可能接触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老弄堂动迁了,他们都搬到了上海的东南西北各个地方,连在弄堂里碰到点个头打招呼、站停下来聊几句的机会也没有了。
但正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相互之间的情况还是知晓的。稍久一些没有对方的消息,就会打听一下。好在近年来的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联系始终保持着。
近几年,和这些老朋友的联络频繁起来,时常约在一起喝茶、聊天,逢年过节仍聚一聚。正是由于这么一层年代久远却又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不在同一单位却又从小知根知底,或在人群中听见某个熟悉的声音,或在马路上不期而遇,就会倍感亲热。
就是在这么一种纯粹的品茗时,聊到了酒,几乎涵盖了所有上海人对酒的看法和情感。
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是,上海有酒,却没有名酒。
上海老酒石库门
对绍兴黄酒情有独钟
上海是一个庞大的酒市场,可以说全世界所有的酒,上海都能见到,也有机会品赏到。但我们这一群伙伴,又一致认为,上海作为一个偌大的现代化大都市,却没有一款令人信服的名酒。看见的名酒都来自外省、外国。
在我们的童年时代,上海的很多弄堂口、马路上,甚至弄堂深处,都能看到一家家小酒馆,专门供应来自浙江绍兴的黄酒。而这些小酒馆的主人,本身就是道道地地的绍兴人。加饭、花雕、女儿红、特加饭,上海人对绍兴黄酒的熟悉程度,几乎可以堪比浙江人。只因上海是全国黄酒最大的市场,有一大批老上海,对绍兴黄酒情有独钟。特别是阳澄湖大闸蟹上市节令,吃鲜美无比的大闸蟹,品黄酒,被不少上海人视之为绝配,津津乐道。但是在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小酒馆里,人们更多的是以茴香豆、发芽豆、豆腐干、油氽黄豆、鸡翅膀、鸡鸭脚爪、鸭肫肝为下酒菜。
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这样飘散着黄酒特有的香味、又是上海街头和弄堂一景的小酒馆,一家一家关闭了,小酒馆门口和墙边堆叠起来的一只只酒缸、酒甏,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到了60年代中期之后,遍布上海滩的酒馆,几乎已经绝迹。我们这些在弄堂里玩耍的少年,也长大了。回想起幼时,经常在过年时把鞭炮丢进酒缸、酒甏,躲在一边去捂着耳朵倾听那种特别的作响,还会自嘲说,那是最为淘气和不懂事的日子。
七宝大曲“凶”得难以入口
除了对于黄酒的一份记忆,进入上海人家庭的,就是更为大众化的啤酒了。每年夏季,可以说是啤酒的旺季。很多普通上海人家,买起啤酒来都是一箱箱计量的。散落在全市城区各个角落的烟纸店,除了出售瓶装啤酒,还卖零拷啤酒。所谓零拷啤酒,就是你带着瓶子去,店家直接往你的瓶子里灌啤酒。当然价格要比瓶装啤酒便宜些。前面提到的那些街头、弄堂口消失了的小酒馆,往往变成了便民烟纸店。在这些烟纸店里,都有零拷啤酒出售。
上海也有嗜酒人士认为啤酒不过是饮料,黄酒度数太低,他们喜欢喝白酒。上海人讲到白酒,习惯地称之为“高粱酒”。一提高粱酒,人们就会说度数高,呛喉咙,往往还会用一个字形容:“凶”。很多人在酒桌上咪了一小口白酒,便连连摆着手道:“太凶、太凶,我不能喝,喝不下去。”
上海人对白酒的记忆中,必然会提及七宝大曲。那是度数最高的白酒了,有65°。记得一个盛夏之夜,弄堂里的伙伴聊天聊到兴头上,觉得喝啤酒不够来劲儿了。不知哪一个提议,要喝就喝爽快,去买一瓶白酒来,喝到带一点醉意了,就回家去睡觉。当即你二角,他五角,凑够了钱,去星火日夜商店里买来一瓶七宝大曲。众人看得分明,这瓶酒标明了是高度白酒:65°(后来规范为60°)。
几个伙伴当即把一瓶酒悉数倒进几只杯子,说什么时候喝光,就什么时候“收摊”,回家睡觉。
我不会喝酒,只敢拿筷子在酒杯里蘸了下尝一尝。当即感到一股火辣辣的味道直刺喉咙,再不敢品一下了。
多少年之后,我结识了黄酒协会会长毛照显老先生,向他请教:七宝产的白酒,为啥如此之“凶”?他坦率地告诉我,50年代末期,他正是七宝酒厂厂长。“七宝大曲”这款酒,发酵时除了使用高粱作为原料,还加进了番薯,为的是节约粮食。因而酒液不但度数高,还“凶”得难以入口。不料恰恰是这一点,被一些嗜酒的人士认为够刺激,变成了七宝大曲的特点,在喜欢品鉴高度酒的人士中赢得口碑,七宝大曲因而名声大震。
到了八九十年代,上海奉贤推出过一款“神仙大曲”,一度口口相传,有浓香酒特点,被誉为“小茅台”,只可惜纷纷扬扬传说了一阵,如今已风光不再。
既提及上海的酒,不能不说一下上海崇明岛上的老白酒。乳白色、原纯汁、低酒精、半透明,是纯大米作为原料,小曲发酵,清醒的口味深受崇明及周边老百姓喜欢。
七宝大曲
神仙大曲
上海应该有自己的名酒
综上所述,上海有酒,却没有驰名中国和世界的名酒。由于酿酒所需要的水源、粮食、土壤、空气诸方面条件,上海都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故而只能把心思用在拓展市场这一块上。1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上海因酒而来》的小文,登在《解放日报》上,文中提及的“上海务”,就是专门为市场交易收税而设立的机构。
世纪之交,一批雄心勃勃的黄酒业人士,鉴于上海黄酒的日渐凋零,置死地而后生,作了深入的市场调研,把几近沦为料酒的上海黄酒,调整使之迎合上海大众的品鉴口味,先后推出了“和酒”和“石库门”系列,一时风靡整个上海滩,夺取了上海黄酒很大一块市场,甚至惊动了黄酒业的“老大”绍兴黄酒,也跟着推出了好几款新品种来与“和酒”“石库门”抗衡。
近些年来,“和酒”和“石库门”系列,又呈现回稳态势,势头不如初登市场时的锋芒毕露了。
那么,上海的酒,其出路何在呢?
作为一座特大型的世界性大都市,上海应该有自己的名酒,有犹如城市标记式的饮品。推陈出新,结合传统和当代酒类与饮料市场,走低度化、爽口型,且又具有色清香醇特色的新品之路,不失为一种思路。
本文选自2019年第10期《上海滩》杂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