铩这种兵器,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是“铩羽而归”这个成语应当非常熟悉,这里的“铩”字做动词用,表“摧残”,但也显示出“铩”这种兵器能够打下巨鸟的羽毛,显然不是纯粹的穿刺兵器,而是有劈砍钩拨的功用。
贾谊《过秦论》
贾谊的《过秦论》中说——“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显然,铩通行于秦汉时代。它是由先秦的铍演化而来。
青铜铍
铍首一般长30厘米以上,形如短剑,装以长柄,比起长矛多了两面劈砍的功能,制作成本也高很多。战国秦国的“铍”就已经有了简单的镡,但更近似于剑格,长度不甚长,至秦汉两朝演化出“铩”,镡的长度大大增加,格架功能就有了长足的增长,有些铩的镡还向两侧钩出,可以往三个方向突刺。
铁铩
比起矛和铍,长铩不仅保持了长度优势,以及铍的剖切功能优势,还利于格挡,攻防兼备,更能有效攻击两侧的敌人。在秦汉时期,长铩是精锐步兵和骑兵使用的武器,因其重量较重,需要大力士才能使用。秦汉时盔甲制作工艺有限,匈奴等蛮族敌人更是一般披挂皮甲,使用长铩既能同时对抗多个敌人,更能借着巨大的冲击力劈开敌人的盔甲。不过,“铩”的成本也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比起“铍”,铩多了宽阔的镡。但是与铍共通的铩首,是扁平形制的,浇铸时不需要内范(浇铸金属器物的内模),可以使用多腔式铸模一次性铸造多枚,此后再铸出“镡”与铩首结合即可。与铍一样,铩也有一个特殊的优势。铍的木杆折断后,可以作为短剑刺击敌人。而镡较长的铩,这样继续作战就更为有利。在实战时,持铩的秦汉精锐武士很多时候使用双人一组,互相掩护的方式作战。由于铩横截面较宽,无法像枪矛一样五六柄兵器刺向一个较小的区域,但两人联手却威力甚大,被夹击者几乎无路可逃。配合若好,对抗五人以上并非难事。
从东汉初年简王刘焉(与东汉末年诸侯刘焉同名)的墓中曾出土了纵长25.5厘米的铜铩,显示出汉代兵器仍为铜铁并用。较一般在30厘米以上的铍,铩首长度要略短一些。
东汉之后,铩和它的祖先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超长枪的广泛使用,使得2-3.5米长的铩、铍实用性都极大下降。长兵器的金属首部急需缩小减轻,来换取更长的总长度,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后世的长枪枪头虽然短,但一般都是多棱的,比起扁平的铩首,反而需要更先进的制造工艺,显示出中国兵器制造工艺的发展。不过,铩的使用方法仍然有所流传。
到日本战国时代,铩在中国已经消失了很久,日本创制出十文字枪,更可能受到抗倭的十字镋启发,然而日本人向来喜欢师法中国的汉唐时代,因此也参考了十字长铩注重劈斩,横扫,打击的用法。
日本十文字枪名家宝藏院胤舜
从这个角度上说,日本十文字枪也是中国秦汉长铩的流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