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1 百年家族的秘密:六朝何事?
社会上推崇曾国藩的风气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比我年纪还要大。比较奇怪的是,不仅曾国藩很热,曾家的某某后代今天如何如何也成了社会上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就导致了在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治国、平天下的今天,热点顺其自然地转移到“修身、齐家”的问题上去了,市面上说曾国藩组建湘军、办洋务这些事情的书,远不如《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或类似主题热销,一如作者所著的《百年家族的秘密》,这种热潮让芸芸众生做起了“成为一家之曾国藩”的美梦,仿佛认真研读一番再把这些教条用在下一代身上就又开启了一个长盛家族。
——北大社书评人 曹昂
书评2 曾国藩家族能长盛不衰,靠的不止是运气
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大家都懂,但随着“读书无用论”的盛行,越来越多人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赚钱。但曾国藩却认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不难发现,信中曾国藩作为一个父亲,他不希望儿子成为万贯家财、封侯拜相之人,而是做知书达理的君子。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究其原因,自古以来的历史中有太多类似于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家破人亡的事例,为了使曾氏家族世世代代都立于不败之地,曾国藩研习古书,遵循古人的教训,发现以品德培养治家、以勤俭持家方可使家庭兴旺,家道长存。他时常教育子孙不要过分地追逐功名利禄,而要以做圣人圣贤、明理之君子为人生目标,因此,他极力鼓励子孙要把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做读书的重点。
因为高官厚禄靠自己是不能完全决定的,还需要很多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而美好的道德是自己可以通过不断努力能修炼得到的。所以,他提倡读书改变人的气质,认为人的气质从书中来。
——北大社书评人 曲晓
书评3 成功的一个侧面
这部《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就从家训的角度阐述曾国藩治家的成功经验和对世人的有益启示。客观地说,曾国藩家并没有系统完整的家训,他和著名的《颜氏家训》没法比,甚至和一般的《朱伯庐治家格言》,也有差距。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曾家传家年代并不太久远,历史上也没有出类拔萃之人,都是农耕出身,可以说文化贫瘠缺失。到了曾国藩这里发迹,年轻时曾国藩要参考别的家训写作整理自己的家训,又感到没有具体抓手,泛泛组织罗列,更让人无法实践,成为摆设。这是和曾国藩一切要实践的思想不符合的。没有好的历史传承,没有可以付诸实行的基础,所以曾氏家训便没有问世。
现在,我们看到的曾氏家训,实际上是从家书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这包括曾国藩祖父的“八宝”,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六恼”,地理、医生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这些家训可以说因地制宜,非常具有实践性。到了曾国藩手里,他又有所变动,变成“八本”“三致祥”,这就有了明显变化。曾国藩祖父家训那是以农业为本,到了曾国藩是以读书、做官为主了。因为环境条件都变了,所以目标、要求也会跟着变。
——北大社书评人 孙涛
书评4 飞入寻常百姓家
百年家族的兴衰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未必都能浓墨重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代潮流面前,有不可抗因素,更多的还是看如何应对。曾国藩对比了四种家族的兴衰,吸取前人教训,写就家训。也不仅是他,他们妻子欧阳夫人等都重视家规的落实。家训不仅关于学习进取,还涉及婚姻交友甚至养生,是一辈子的准则,也是曾国藩这一"晚清第一名臣"一辈子实践出来的真知。
其实,曾氏家族何尝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呢?位于长沙的曾国藩墓,十五年由湖南大学柳肃教授着手设计修复工作,至今仍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实施。曾氏家族的神话,会不会就随着这日渐残破的曾国藩墓被人遗忘呢?
当然不会。尽管岳麓书社的唐浩明说:“曾国藩既不是‘三立完人’,也不是什么全国罪人。”可是"立功、立德、立言"确实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是一个死得其所的儒家知识分子、一个尽心尽力的臣子、一个余荫深厚的大家长。百年家族普通人难以企及,曾氏家训却永远值得我们研读学习。曾樾记得,姑姑讲过,尽管第五代往下没什么显赫人物,但曾家也没有一个坏人,“这就是曾家的骄傲”。
——北大社书评人 朱健
书评5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看家训
我很喜欢书中提到的曾国藩认为曾家应该做一个耕读之家。作为古代人只有会劳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即便被罢官了也不怕。再者就是读书知事理。我觉得这也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很多现代人,他可能觉得自己有点钱了,欲望越来越膨胀越来越飘飘然了,这就像曾国藩的兄弟一开始的那样,因为自家出了高官就无所顾忌,这显然是不对的。我认为只有掌握了一项技能,不断地革新自己的知识,可能不会让你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过得太差。我说得不太好,这本书里解释的更好。
——北大社书评人 周小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