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告诉我们的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都要多。
——法国小说家、文化评论家法郎士
如果说衣服和书一样,都是用物质的载体,记录下文化的精神;那么时装就好比是畅销书,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在英国学者丽贝卡·阿诺德看来,“时装总是追赶着最新的潮流,可与此同时它又一刻不停地回首过去”。在“牛津通识读本”《时装》一书中,这位研究20世纪时装的重要专家为我们揭开了时装的华丽面纱。无论是虚荣和自恋的标志,还是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时装的内涵,远比我们以为的更加深刻。
时装=花里胡哨的衣服?
究竟什么是时装?我们很难给它一个精准的科学定义。是让我们跟风剁手的“明星同款”,是顶尖设计师们为时装周精心制作的高级定制,还是超模身上设计夸张的奇装异服?
繁复华丽的外表,变化多端的元素,高深莫测的设计,让时装看起来似乎格外遥远。对芸芸众生来说,在时装周和秀场上展示的,不过是“花里胡哨的衣服”而已,我们永远不可能与它们产生联系。
但事实上,不管你愿不愿意,时装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再普通不过的一件衣服,都是时装设计师们努力的成果。
在经典时装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梅姨饰演的时尚杂志总编、女魔头米兰达曾经这样描述普通人与时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时装遥不可及,正是在于它与服装之间的鲜明比照。服装通常被视为一种更加常态化、功能性的衣着形式,其改变是非常缓慢的,时装则立足于新奇与变化。时装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加之于服装的“价值”,让消费者们渴望拥有它们。展览华美而戏剧化的布景反映了时装秀、广告以及时装大片通过展示理想化的服装形态来诱惑、吸引消费者的各种手段。
换句话说,当你看着卖家秀幻想自己穿上它的样子时,时装就已经与你产生了联系。
撞衫?不存在的
标新立异、彰显个性、追求自我表达是时装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主要印象。也正因为此,“新买的衣服撞了衫”才会成为最可怕的人间惨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时装也是同质化的一种形式,它煽动所有人都以某种特定方式穿着打扮。大品牌在全球的扩张带来了商业街、购物中心以及机场免税店,这些地方几乎全都由相同的品牌构成。
西方品牌对市场的统治可能导致世界各国特定社会阶层的时装风格在视觉上同质化,早期的精英人群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全球的时尚杂志中展示着相同品牌的太阳镜、手袋以及其他配饰,然后被渴望获得所谓的全球高端时尚风格的消费者们纳入囊中。许多城市的富人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时装风格,从而催生出依赖社会边界而非地域限制的跨国界时装。
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会穿得一模一样?撞衫的惨剧更加高发?显然,这样的担心注定会是多余。像ZARA之类的连锁品牌对本地街头出现的时装潮流能快速做出反应,并将其纳入他们的设计中,这一过程能够使他们在不同国家,甚至是不同城市的不同分店中销售不同的产品。
是精华,还是糟粕?
时装产业的地位本就模棱两可。它既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跨国产业,是许多人汲取愉悦的源泉,但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争议。从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到服装工人被对待的方式,从动物原料的使用,到追求不断换新的快时尚对环境的破坏,时装兼具代表其当代文化之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一方面,时装可以塑造与表达另类以及主流身份;另一方面,它又是如此专制、冷酷无情。时装所热衷的组合与夸大有时会破坏和混淆,或者甚至强化负面行为和刻板印象。时装对于外表的关注导致它常常背上肤浅与自恋的骂名。
来自动物保护组织的反皮草交易海报
1911年,纽约三角大楼制衣厂大火导致146名移民工人丧生
时装同时还引发了人们的道德担忧。它既提升了穿着者的美貌或是身份,又混淆扰乱了社会礼仪以及可接受的穿衣打扮、行为举止的方式。时装与身体的密切关系以及服饰对身体缺陷的修饰功能,同时又为身形增添了感官诱惑力,而快时尚对廉价和更新换代的要求,让更多的工人不得不在拥挤逼仄的环境中工作,这进一步加剧了卫道士们的担忧。
时装之所以备受争议,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可以是阳春白雪,又可以是下里巴人;既可以全球化,又可以本土化;既可以强调学术性,又可以强调商业性;既可以成为功能性强的装备,又可以成为非功能性的装饰。人们对于时装看不完整,说不清楚,既爱又恨,又难舍难分。
本期文字整理自“牛津通识读本”《时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