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庄子活到2019年,双11成交额能几秒100亿?
清光绪思贤讲舍刻本《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可我们还是需要那么大的房子、那么多有的没的物欲。
双11前夜,也就是2019年11月10号晚,当一批人在紧盯“购物车”抢东西时,还有另一批人也兴奋地脸颊发红、举着牌子听着锤声“捡漏儿”,整宿无眠——没错,每年的艺术品秋季拍卖会又开始了,各大拍卖行甚至会赶时间加“夜场”。
有人双11花100块买壶,也有人花100万买壶。
我属于100块也没有、100万也没有的人。那天晚上,正蹲了个小板凳在库房等人,楼下是心惊肉跳的落锤声、流拍声、唏嘘声、掌声。无事可静心,于是干脆拿起一本清刻本的《庄子》古籍,翻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机灵灵打了个寒战,翻到“与物相刃”,像是被雷击倒——
什么是“与物相刃”?
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
你在睡床的时候,床也在睡你;
你在穿衣服的时候,衣服也在穿你;
你在用一个杯子喝茶时,杯子也在喝你。
这就是庄子的“与物相刃”。“靡”就是摩擦,“刃”就是刀刃、最锋利的部分。“与物相刃相靡”,就是你以为是你在用东西,然而东西也把你塑造成了它的气质——
为何“饭也在吃你”?
因为你在消化食物时,也需要耗损你的精气能量。比如中医讲为何体寒的人不能过量喝牛奶,因为牛奶是阴寒性,需要耗费你身体的阳气去“消化”它,天天过量饮用把牛奶当水喝,肯定会让原本阳虚体寒的人雪上加霜;
为何“衣服也在穿你”?
很多退休后的时尚杂志主编都在看了一辈子“秀”以后告诉你:你经常穿什么样的衣服,气质和身材也会随衣服变化;比如天天“麻袋片、孕妇装”的人,好身材也会松散走形。
为何“杯子也在喝你”?
就是因为你每日用的一壶一杯、一桌一椅……这些日常的小物件,它们的气质,会渐渐地把你“化”掉。天天拿一次性杯子喝可乐的人,和天天耐得住性子养汝瓷茶杯开片儿的人,养出来的气质秉性肯定不一样。
若是能遇到老物件,一袭宋版书的墨气,一抹晚明时的杯痕,人与物千秋相对,判若云泥,它的每个纹理都是一味时间的镇定剂。“物”给予你的反哺,远大于你收下它的付出。
那么在“与物相刃”的过程中,不免打了一个冷颤:我们天天在让什么样的东西“吃自己、睡自己、看自己”?
是双11贪便宜买的1000件“除了便宜一无是处”的Pin多多一次性快消品给地球制造垃圾,还是古人“烟云滋养”般、一件带着体温、制作很慢、不打折却能用一辈子的耐用品——古人的日子、物之长情?
我们不缺“古人”,缺“日子”
工作原因,看了太多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鬼哭狼嚎般的例子,投资的,融资的,卖项目的,卖情怀的,加科技的,加“鸡精”的,安心走正路做“冷板凳”的、一口贪心想吃个胖子明天就想14亿中国人“克己复礼”的……媒体、展览、文物、文创、国学、课程……最终大家转了一圈,悲哀的发现:
“我们不缺古人,缺日子”
古人的日子,妙不在“古人”,而在“日子”。中国文化,若古人通“文”,那日子曰“化”。
何为“化”?365天的寻常日子,时间的力量才是“化”。中医讲“消”与“化”不同,牙齿和胃把食物磨碎了为“消”;而食物通过小肠吸收化为人体精微气血的过程叫“化”。
日本人评价中国文化最牛的一个词,就是“化”——无论你是何方妖魔鬼怪,中国人都用时间把你“化”掉,然后融入成大文明的一部分。
说到底,“文”是知识,而“化”是时间的美学——即日子,即日常。
古人的文“化”肯定不是“仪式表演”——浅薄的穿件旗袍参加个1小时活动、穿个汉服集体做一次2小时祭孔拜师典礼、汉服底下还遮掩着不相称的皮鞋腰带;
古人的文“化”肯定也不是“面子摆设”——大老板的办公室放半屋子的好贵好贵的黄花梨硬木家具,桌上摆着好贵好贵的天目釉兔毫盏茶具,然后客人来了,好,一人一个一次性纸杯泡茶,还是觉得这个方便,更讽刺的是再雇清洁阿姨把茶具落的灰土擦一遍,当品位的摆设。
古人的文“化”甚至不是“像古人一样生活”——我们回不到古代,只能活在当下。“车慢、船慢、写信慢”的日子很好,可你真慢悠悠写纸信沟通客户急事,黄花菜早凉了。
甚至《红楼梦》里那些“茉莉粉”天然化妆品,我们觉得古人好美啊,好养生啊,然而真正做化妆品的朋友告诉我——你真拿茉莉花擦成的粉什么都不添加就往脸上涂……嗯,那绝对是“擦了像没擦一样自然哎~~”,下半句话是——什么24小时控油啊遮瑕啊你就别想了,古人的化妆品是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用的,不能晒太阳时时勤补妆,像咱们这种需要穿着高跟鞋见客户8小时赶文案不脱妆的2019年苦命女人,你就死了古人“茉莉粉”的心吧。
那么,古人的日子到底是什么?我们既然回不去,又到底在追什么?
与古为徒,是一种365天的日常
1912年,吴昌硕曾经给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写了四个字——“与古为徒”。后来大概这4个字太有魅力,白谦慎先生还半调侃性质的借其当了半个书名《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后来我才知道,“与古为徒”这四个字同样出自《庄子》——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
说到底,品味,是一种日常。
《古人的日子》·五月十二日·宋银鎏金栀子花盏,江苏溧阳平桥窖藏,镇江博物馆供图。
古人对一杯一盏很爱惜——杯中山海,盏中天地宽。但凡略懂文玩的朋友,都劝你“好壶好盏要舍得用”,就是你家里最贵的那把茶壶、那只茶盏,越用越养才能越润,才能去了火气燥气,才能养出敦敏如琥珀色的包浆。哪怕是你从拍场上收了一把天价大师紫砂壶,如果只是在家里当摆设,也会成为“死鱼眼”,壶盏要用,灵气才来。
今人的日子·2016年时我养的杯子,用久了就会有开片儿。不同性格的人,养出的开片纹路也不同,说到底,是“日子”在起作用。
或许,你其实不需要“双十一”那么多廉价的杯子——10块钱的塑料杯子很便宜,红橙黄绿青蓝紫每年换一套旧了就扔的功夫,不如好好的养一只好的盏——那上面有匠人描花的凹凸,有窑口火焰的舔痕,有你唇齿的温度与印记。当你心烦时,那些时光的印记会给你无比坚实的静谧,你养茶盏的时候,其实是在养自己。
《古人的日子》·十月十九日·南宋龙泉窑青釉柿形水注,杭州博物馆藏,摄于故宫博物院“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
古人对一笔一墨很在乎——墨团团中黑团团,黑团团中天地宽。毛笔用秃了,还要建“笔冢”;墨、砚皆是老的好,吴昌硕把一方日用小砚磨穿了,还舍不得扔,作诗自嘲;甚至是往砚台里滴水的容器,也有讲究,做成“砚滴”,又觉得这个名字不够雅,有口的叫“水注”,没嘴的叫“水丞”。一块上好的松烟墨从爷爷传到父亲,父亲也舍不得用又传给孙子,曾几何时是中国人的常态。
今日的日子· 2019年1月友人送的一块清代老坑端砚板。朋友说留着玩吧,别磕了。在清代品相这么整的料已经很难得了,当时人都没舍得制砚。没有南宋的“柿子”与古为徒,凑合摆一只今人的“柿子”吧。
或许,你其实不需要“双十一”给孩子买一筐1块钱一根的一次性的碳素笔芯,既不环保也练字不出功。好好给孩子置办一只钢笔,可以陪他很久;你要相信墨水之美,钢笔笔头的一顿一挫,足以让他自然爱上“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的硬笔汉字之美;更讲究点的,置一根毛笔,别担心孩子不会磨墨,前十年人磨墨,后十年墨磨人。中国人讲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从小养出这样的敦宜性子,以后大为可观。
《古人的日子》·正月十八日·采自明《程氏墨苑》“人官”卷五。这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不愿意睡午觉的那间上房墙上挂着的《燃藜图》的主要内容。
古人对一纸一书很珍惜——敬字惜纸,仓颉造字“天雨粟、夜鬼哭”,古人认为沾了字的纸既有灵性,写坏不要的废纸,也要建“惜字塔”、“焚字炉”才可烧掉,不能乱扔;百年以上无废纸,别说是雕版印刷的古籍善本,就是古籍片书残叶,亦稀若珍宝。
今日的日子· 2019年我看的清乾隆十一年东珂草堂刻本《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书首有季羡林鉴赏、季羡林、金氏藏书的钤印。365个日子里多一份古籍善本的滋养,那上面的每一方印、每一个刻字都带着浑圆而绵长的力量。
或许,你其实不需要“双十一”贪便宜屯一堆一辈子都不会看的19块9“畅销书”。这是一个贩卖“知识焦虑”的时代,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们不必要像卫道士那样坚持“书不读秦汉以后”,但换个角度言之,畅销榜上的“概念书”,先陈个5年,如果有意义就看,如果已经沉底大可以弃之如敝屣。生命可贵,把时间留给经典。
《古人的日子》·六月初六日·唐代蜀锦,黄地联珠羊纹锦拼接红地联珠鸟纹锦,摄于成都博物馆。
古人对一针一线有深情——莫说那文人清趣的“闲将西蜀团窠锦,自背南唐落墨花”,莫提那母子间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光是姑娘出嫁时的一只袖套,就可以隔着时光绣很久。上衣下裳,一棉一麻,肌肤相亲之针线,布料不等未必皆贵,但必定合体。剪不断理还乱的是丝与思,哪怕方寸绣帕皆深情,依然横也丝来竖也丝。
今人的日子· 2018年我在贵族苗地见的老绣片。收老绣片越来越难收,许多老人是做姑娘时绣很多年才绣两只袖套,是给多少钱都不卖的,或者把一块蜡染围裙裁去一个边角才卖给你,说“身体给你,我把灵魂留下”。
或许,你其实不需要“双十一”买10件只穿两三次就不喜欢了的打折衣服。服装是重污染行业,一针一线皆是地球资源,用那个功夫,给自己做一件好点的好衣服吧,能穿很久。好的剪裁和手工的温度,会让你的肌肤身体感受到它的气场,人也温润如玉,“衣不如旧”,许多衣服都是旧一点才有味道。
365块“碎银子”:物物,而不物于物
依然是庄子这个老头,讲“物物而不物于物”。何解?“物物”,第一个“物”是动词,第二个“物”是名词,就是驾驭外物(物欲),而不为外物(物欲)所驱使。
古人并不是说过日子不可有物欲,而是说日常用物要合理,不能反过来被物欲所驱使。
一蔬一饭,
一桌一椅,
一节一气,
一壶一杯……
把这些古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拆散了,打成每年365个碎片,按照节气时间编排到365个“日子”对应里,就是《古人的日子》。
扬之水与廉萍老师联袂的《古人的日子》日历出到第三年,依然是扬之水先生释物,廉萍老师读诗。365个日子,365个古人的日常,如“碎银子”般攒到第三年,小“日子”却微言大义,分量早已超过了一本普通日历。
读廉萍老师后记,得知扬之水先生因为集中精力赶写《中国古代金银器史》,整天溺于黄白之物不能自拔。能分出精力来,把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配同廉萍老师解诗的精神文化,合二为一“化”到每年365个“日子”里,实属不易。
说到底,《古人的日子》,就是一本日历版的《中国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史》。
喝普洱茶的人都知道,陈年又上好的老茶头,有“碎银子”之美称——壶中放上几粒,醇厚入汤又醉人如酒,寻常日子可以泡一个下午而不减其色,滋味甚至胜过样子好看却不扎实的宫廷普洱。而这每年365个古人“物物”的日常,就如同散落在我们日子里的365块碎银子,翻开日历,随便捡起一块,读可清目,满口生香。
愿你2020(庚子年)的365个日子,
有古人365块“碎银子”陪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