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号前段时间发布过一篇微信文章,题为“一个人可以帅到什么程度”。
这个话题源自知乎,在大家的回答里,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名列其上。
李四光先生一生致力于地质科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地质部部长。他创立了地质力学,为石油、铀矿等矿产的发现和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2009年9月,李四光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评价他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群星中最为明亮的一颗”。一个月后,10月4日,一颗遨游在浩瀚苍穹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李四光星”。
2019年10月26日,李四光诞辰13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看李四光先生究竟能“帅”到什么程度。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于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五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幼年的李四光觉得当时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中国的船比较落后,于是便立下志向,长大后学习造船,造出坚船利炮保卫祖国。留日归来后,李四光发现,当时的中国根本造不出船来,因为中国没有铁矿。于是他再一次申请奖学金,前往英国学习采矿。在英国学习一年后,他意识到,中国之所以无法开采铁矿,实际上是由于中国缺乏系统的地质学,无法找出矿产资源。自此,他便开始专攻地质学。
在日本学习的时候,李四光经宋教仁和马君武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并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创始会员。宣誓入会的当天,孙中山得知眼前的这个少年年仅16岁,随即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这八个字。
他创作了中国人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李四光先生不仅是一名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在艺术上也颇有天赋。在英国读书时,李四光在旧货摊上买了一把小提琴。当时正值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李四光内心非常悲愤,提笔写下了一首小提琴曲,名为《行路难》。1920年,他把这首小提琴曲手稿交给留德学生、音乐家萧友梅,请他指正。后来,这首曲子便一直保存在萧友梅处。萧友梅后为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在他的遗物中找到这首小提琴曲,落款“李仲揆”。经考证,这首曲子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手稿现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与妻子浪漫结缘
李四光与妻子许淑彬相识的过程也与小提琴有关,是一段浪漫的佳话。当时,李四光先生回到国内,在北京大学任教。在一次赈灾义演上,李四光看到一位年轻女士在台上弹钢琴,于是问旁边的一位物理系教授她是谁。刚巧这位物理系教授的夫人是那位女士在教会学校的同学,便为其热心介绍。
李四光对许淑彬说:“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因为学习比较紧张,就买了个小提琴,找人教我拉。我拉得不怎么好,回国以后没人愿意给我伴奏,你愿不愿意给我伴奏?” 许淑彬说:“好,我给你伴奏啊。”那时李四光32岁,许淑彬26岁。两人一个拉小提琴,一个伴奏,一来二去便成就了一段姻缘。1923年1月,他们俩结婚了,蔡元培先生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和石头“过日子”
不久后,他们的爱女李林出生了。爱女初生,本应乐享天伦,可当时我国的地质学尚属起步阶段,李四光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很少有精力放在家里,甚至被许淑彬说是在和石头“过日子”。女儿刚出生时,李四光每天下课以后便赶到医院去看妻子及女儿,问完“你今天好不好、昨晚睡得好不好”,就掏出一块小木板,搁在膝盖上开始写文章。妻子有些生气地说:“你这人怎么一点情趣也没有。”李四光便安慰道:“你自己选择一下,你想要一个每天卿卿我我的人,还是要一个比较有本事、努力工作的人呢?”
1927年,李四光与夫人许淑彬在北京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两人互相理解。彼此互相支持,相伴一生。
一家两代三院士
李四光和许淑彬的女儿李林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4岁时已能读书写字,5岁开始弹钢琴,常跟父亲爬山和野游。父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思想作风深深影响着年幼的李林,她从小就立下志向,希望将来也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李林勤奋刻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赴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她遇到了同样在剑桥读书的邹承鲁。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志向相投,终成眷属,并在学成后毅然回到了祖国。
李四光与家人合影
回国后,李林与邹承鲁夫妇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李林在透射电子显微、金属物理、超导材料和核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邹承鲁则从事酶学的研究,并在后来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合成的具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的国家。1980年,夫妇二人双双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为毛主席写了一本书
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和支持李四光先生的工作。1969年 5月的一天,毛主席找李四光去谈话。他们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临别时,毛泽东说,他很想看李四光写的书,能否送几本给他。同时,还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并说他不懂英文,最好是编写成中文的。李四光问毛泽东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毛泽东用手画了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
李四光先生的办公室。1966年以后,李四光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这间办公室,处理秘书每天从地质部和科学院带来的文件,其余时间看书学习和撰写论著,《天文·地质·古生物》这部著作的初稿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李四光先生很受鼓舞。他先挑选了一些相关文章送给毛主席参阅,然后立即着手收集、编写有关的科学资料。为了早日把资料整理出来,李四光下午不散步了,甚至连晚上也休息得很少。初步考虑后,他围绕七个方面来编写:(一)从地球看宇宙;(二)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三)总结地层工作的要点;(四)古生物及古人类;(五)三大冰期;(六)地壳的概念;(七)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在李四光勤奋的工作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了,总名定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用大字本排印,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这便是后来著名的《天文·地质·古生物》。现在,这本书又有了少儿版!
在李四光诞辰130周年之际,李四光纪念馆携手北大社为少年儿童精心奉上献礼——《听李四光讲地球的故事》。
这本书紧密围绕李四光先生为毛主席撰写的地球科学普及读本《天文·地质·古生物》中关于地球的部分,以少年儿童容易理解的语言,结合百余幅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将博大精深的地球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
地球的年纪有多大?早期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最初的海洋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为什么会存在没有“头”的山?为什么会有五颜六色的沙滩?浩瀚的大洋会消亡吗?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是什么改变了地球的容貌?
图文并茂,生动再现人类对神秘地球的认知和探索地球的精彩旅程。一起跟随李四光的脚步,踏上探索地球的奇妙旅程吧。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