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近八十高龄的李唐南渡辗转到了临安,初到之际人地生疏,杭人不知其名。此时他鬻画为生,而卖的非时人所喜好的花鸟画,因此境况十分困窘。伤心感叹之余,他作了上面这首诗。
李唐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
他生活的时代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北宋到南宋,他的画风有何转变?
对时代又有何影响?
南宋初年《采薇图》vs 北宋末期《万壑松风图》
背景
北宋?皇室在建国之初设立的翰林图画院,先后集中了西蜀、南唐的画家,此后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辉煌程度在北宋末的徽宗时期到达了顶峰。1127年金人入侵,宋室南迁至杭州后,绘画的重心随即转移到了临安。南宋的画院继续沿袭了北宋画院的体制,画学和画院通过考试录用人才,并根据不同的水平授予待诏、画学正、学艺、祗候、画学生等职位。
李唐便是此时期横跨南北宋的职业画家。他早在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就曾为毕完摹画《书邢和璞悟房次律图》,另有文献指出李唐曾经服务于宋高宗尚为康王之府邸,也正因此,南渡以后才又获得宋高宗赏知,并再次进入宫廷,授画院待诏。
山水画很棒!
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的山水画风以能够表现山石质感的斧劈皴而享盛名,画风严谨质朴,气象雄浑,犹存有北宋巨障式山水的风貌,绘画风格承自荆浩、范宽。传世的山水画作《万壑松风图》,成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正当北宋末期。
在构图上,这件作品已逐渐脱去北宋中轴山水的模式,它将我国山水画基本构图之原则(平远,平视;深远,透视;高远,仰视)熔于一炉。
在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于简括,是南宋宫廷院画山水的基础。
山石皴法沉着厚重,山阜的深度和层次极佳,可在石头的面块构成中感受到那种盘石如铁的质感,而且层层深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悬图拜观,苍松盈野,涛声震耳,真是风雨骤生,气吞江山。若论构图之复杂巧妙与气势之雄浑,北宋山水画中,当以此图为甲观。
历代画史都只称其为南宋山水画的开拓者。但自李唐以后,中国山水画史上再也没有出现像《万壑松风图》这样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尊他为北宋巨障式山水画的最后大师当之无愧。
其他北宋巨障式山水画
藏款于画
人物画也行!
采薇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带题跋)收入中国绘画名品系列
李唐不仅能画山水,或许是南渡后的政局所需,于此时此地借着历史故事画了许多表达爱国情操的人物故实画,例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也正因如此,李唐在后世画史中逐渐声名鹊起,最初实因其人物故实画如《采薇图》等所含复国之思想颇为元际文人所仰重。
《采薇图》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作的。武王灭商后,他们耻于食周粟,在山中采薇而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以示致敬。
李唐于南宋初年作此画的初衷历来已有定论,据元人宋杞题记,认为“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发也”,在金兵侵宋是的情势下,画家曲折地表现了对那些屈辱妥协者的不满和对民族存亡的关切。
画面中画家将伯夷须发蓬乱但目光炯炯的神情描绘得颇为细致生动。
伯夷
叔齐
背景以水墨粗笔画古松野藤及荒山远水,衬托了人物的精神气质,以此赞扬伯夷、叔齐虽肉体上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今传世《采薇图》约有三幅,除此幅之外,还有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藏品,以及香港私人藏《商山采薇图》。这两幅都属于后摹之作,均下于此幅李唐 《采薇图》。这件作品自宋末即在民间有绪传承,故代有著录、不绝于书。从众多书画著录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采薇图》八百余年的递藏脉络,真可谓是“神物护持”。
存世《采薇图》及李唐《晋文公复国图》
递藏
得盛名于后世
迄今最早载有李唐事迹文字的仅见于南宋画史,他在当时的画史中也不过和萧照、李迪、李安忠辈并列而已。
李唐之声名地位,尤其在山水画方面,在明代可谓逐渐升高。虽然当时董其昌、莫是龙等有不同的意见,然而他们所批评的是院画,对于李唐个人的成就并无微词。故而有明一代画史中的李唐,几乎只褒无贬。从此以后,李唐声誉日隆,画史每以李、刘、马、夏并称南宋四大家,而以李唐居首,所以马远、夏圭之大斧劈山水师法于李唐之说也自此确立。
所以李唐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及其所造成的影响力,都是值得我们重新认识的。
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辑:李添奇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