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龙仁(Osvald Sirén,1879-1966),芬兰-瑞典籍艺术史家。他不仅是西方从事中国艺术研究的先驱之一,亦以中国艺术收藏家的身份而活跃。1918至1935年间,他四处走访东亚地区,主要目的虽在研究,但拜访西方、日本与中国各主要城市的古董商亦为其行程之重点。本书聚焦其1918年, 1921–1923年, 1929–1930年和1935年四次重要的东亚之旅,作者以其旅行笔记所记录的内容为基础材料,探究喜龙仁对于中国艺术收藏与研究的历程及研究成果。同时,喜龙仁在中国与当时众多近代艺术鉴藏家交游频繁,这对于研究中国艺术鉴藏史有重要的文献和历史价值。
米娜·托玛(Minna T?rm?),芬兰,曾于赫尔辛基大学学习艺术史和戏剧史,并于2002年以研究北宋绘画的论文Landscape Experience as Visual Narrative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化和艺术创作学院中国艺术讲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
他是诗人、收藏家、艺术史教授,
受过严格的西方术史学术训练,
是西方研究意大利绘画的权威学者,
却决定进入刚兴起的中国艺术史领域,将其塑造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
喜龙仁邂逅中国艺术的开端,可能是从收藏在波士顿美术馆的两件《五百罗汉图》开始的。他在1915年出版的《原始与现代艺术》一书中写道,“中国的古代宗教艺术早已提供了在抽象形式中表达丰富情感的出色范例。这并不是模仿的产物。”
他甚至把自己在瑞典的家,造成了中国园林。
他的中国艺术之旅从1910年代开始,
一直到1966年他逝世为止,
但其中最关键的时期是由他的四次旅行组成的,
分别在1918年、1921年至1923年、
1929年至1930年,以及1935年。
高居翰曾经是喜龙仁的助理,称他是“西方第一位涉足中国绘画研究的艺术史学者”,是“最早来到黑莓园的采摘者”。
《喜龙仁与中国艺术》,是首部研究喜龙仁的专著。作者米娜·托玛整理了大量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的原始档案,关注喜龙仁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阐述他与中国艺术的邂逅。
作者的话
喜龙仁的一生始于芬兰—当时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但他作为艺术史学家的事业是从1898年在斯德哥尔摩的北欧博物馆(Nordic Museum)开始的,那是在他完成博士学业(1900)之前。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瑞典风俗画家老佩尔·希勒斯特罗(Pehr Hillestr?m the Elder,1732—1816),此后便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多产的研究学者和作家的道路。他的文献著作覆盖了多个领域和课题,如果看一眼,就能知道为什么本书仅讨论了他人生中的三十年时光。
喜龙仁是欧美中国艺术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1920年代他主要研究造像和建筑。但从1930年代起,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绘画上,其中巅峰之作就是他的七册巨著《中国绘画:名家与技法》(Chinese Painting: 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1956 —1958,1976 年再版)。虽然他选择留在斯德哥尔摩,最初为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艺术史教授(1908 —1923),后担任瑞典国立博物馆的绘画与造像艺术策展人(1926 —1944),但他在海外各处讲课,也是许多外国的博物馆、收藏家以及古董商的顾问。因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先驱性贡献,1956年他成为第一个被授予声望极高的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的人;1959年,他被授予罗马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在他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他回归了造像研究,完成了爱德华·冯·德·海特男爵(Baron Eduard von der Heydt,1882 —1964)的藏品图录,并计划前去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研究该馆的造像藏品。
我所关注的是喜龙仁职业生涯的中间阶段,其中包括了他的四次东亚之旅(其中一次还包含了东南亚的行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关键点:我希望通过追寻他这几次旅程的行程安排以及解读他的人际关系,来阐述他与中国艺术的邂逅。现有的档案,尤其是在1910年到1925年之间的材料并不完整,外加他不善于坚持写旅行记录的习惯,增加了此次研究和叙述的难度。虽说如此,这个课题还是很有吸引力,毕竟这是一个西方人热衷去中国探索的时代,包括商人、探险家、学者等,尽管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很不稳定。这些材料中许多都是趣闻轶事,但喜龙仁的旅程也描绘了这些人们是如何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来到这个国家落脚的。
本书开篇以行动中的喜龙仁为舞台背景:1922年拍摄紫禁城的内廷以及会见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第二章把读者带回当年的芬兰和瑞典—他作为艺术史学者之旅程开始的地方。第三章则尝试寻找激励喜龙仁在年近四十重启新事业的原因,以及那个年代对于中国艺术的研究情况。他在1918年(第四章)、1921年至1923年(第五章)、1929年至1930年(第八章)和1935年(第九章)的几段旅程构成了整个叙事的主干:我通过它们来追溯他的行程以及解密他的人脉关系。第六章和第七章讨论了他的事业选择以及他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建筑与造像的几部著作,当时他正尝试将中国艺术融入他的研究事业中。第八章、第九章还包括了对于他的绘画研究的一些思考。由于他关于园林艺术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才发表,因而没包括在这段时间范围内。但《中国园林》(Gardens of China,1949)一书里的照片都是在他“二战”前的这些旅途中拍摄的,所以在书的末尾稍许偏题讲一下他与园林艺术(第十章)也不为过。后记则回顾了喜龙仁对于初期的中国艺术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
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辑:李添奇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