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台大型剧,《故事里的中国》开播,再一次引燃大众的关注,这一次它重温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幅恢弘的史诗画卷,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详细而又隽永地刻画了中国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巨大变迁,镌刻了生动鲜活的“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世界”里的矛盾与纠葛。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一经发表,殊荣频至,不仅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更是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畅销小说典藏”。
一、文坛流星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路遥《平凡的世界》。
——路遥
如果说中国文坛,犹如浩瀚无边的巨大天幕,一个个知名作家犹如璀璨的群星,那么路遥就是一颗流星。毫不夸张地说,在路遥短暂的写作生涯里,他已用燃烧的生命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
他的作品以淳朴典雅的风格,以深沉隽永引人深思的旁白,描摹出了改革开放前后恢弘的史诗画卷,而且展现了在特殊时代,特殊年月,特殊的人们那种奋斗不息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征程。
他曾“以命搏文”用六年时间创作完成一部上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不仅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社会画卷,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人生命运交响,直至今日,它依然是各大高校借阅数量最多的图书之一,无数人在孙少安、孙少平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给一切卑微的人带来了勇气和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他就是路遥,他曾说“我是地道的农民的儿子”。
有人曾说,苦难是一个作家最珍贵的礼物,路遥的一生也曾经历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煎熬和愁闷,以至于他不惜生命的代价去完成《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也许我们只有走进路遥的生平,一起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才能透视那些鲜为人知而又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
二、少年困苦
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旨所在。
——路遥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北清县,父母目不识丁,育有5个儿子,3个女儿。这个10口之家的生活来源,全靠身高只有1米5,侏儒一般的父亲用钢铁般的双肩挑起。
在这个家庭几近崩溃的边缘,为了生存,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徳。对于那段并不漫长的童年生活,路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屈辱与饥饿。父亲身材矮小注定了软弱的性格,不仅自己活的窝囊,而且对于孩子也是过着被抛弃的生活。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把路遥打了一顿,回到家后他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他得到的父亲再打一顿。但是就是这个侏儒一般的怯懦的父亲,曾经抛弃他的父亲,却牵挂了路遥一生。
1992年8月6日,路遥终因肝硬化住进了延安地区人民医院。1992年11月17日上午,因医治无效,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旅程。在人生最终的弥留之际,他曾跟好朋友讲起那段“被遗弃(过继)的经历”。
他父亲是领着他从清涧的老家走到清涧县城的,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到,父亲拿着一毛钱给他买了一碗油茶,他吃的很香,在喝完后他望着父亲说:“爸爸你也喝一碗”,爸爸说“我不渴”。临去世之前,路遥说:“我终于想明白了,(当时)我爸爸手里其实只有一毛钱”。
——厚夫
我知道,父亲是要我掷在这里,但我假装不知道,等待着这一天。那天,他跟我说,他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咱们再一起回老家去。我知道,他是要悄悄溜走。
我一早起来,趁家里人都不知道,我躲在村里一棵老树背后,眼看着我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个包袱,像小偷似的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七岁,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
但我咬着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但我咬着牙,没跟父亲走……
——路遥回忆被寄养到伯父家时的情景
三、求学之艰
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
——路遥
贫困艰苦的童年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即使过继之后也没能改变他衣衫褴褛的样貌(伯父也是农民,家里依然很穷),他依旧过着屈辱异常的生活,路遥经常衣不蔽体,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这件事情曾给他幼小的心灵里曾收到极大的创伤。
伯父和伯母从心底是不想让路遥上学的,他们一心想在土地里培养这个养子,让他未来接替伯父的班。执拗的路遥坚决不从,为了证明自己,他参加了额考试,结果从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可伯父依旧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锄地。他愤愤地将绳子、锄头扔进了沟里,最后通过与家里的谈判,老家勉强同意每个月给25市斤的粮票,伯父同意供他上学。不够吃,学习完后,他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这段充满饥饿与屈辱的经历对路遥的人生和创作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阴霾一般苦难身影和心酸烙印都直接体现在未来的作品中,如:《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我们都能很轻易感触到那种可怕的生活窘境以及少年路遥独特的心路历程。
四、玉汝于成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路遥
童年,是路遥人生中最苦难的时光;读书,成了他仰望人生梦想的唯一途径。为了人生绚烂的梦想,他在这条艰辛如斯的路上,虽然辗转,但却从未放弃……
1966年夏,路遥终于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在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贫苦的苦海,然而,命运无情地捉弄了这个保守饥饿折磨却又志向高远的农家子弟——大中专院校招生无限期停止。
辗转3年之后,1969年路遥回乡务农。许是不甘于就此平庸,许是天无绝人之路,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吃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大学期间酷爱读书,可以说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那时他读的好多外国文学名著,我们起初连书名都没有听说过,可是他却读了一本又一本。他读书是分秒必争的,每天晚上都读到很晚才睡觉,有时候一边吃饭还一边读书。记得有一次,我和包括他在内的几位同学去西安收集资料,在铜川到西安的火车上,他一直在读书,直到火车进站。
我们进大学的时候,听说路遥很早就写东西了,主要是写诗歌,上大学之前他就创办了文艺小报《延安山花》。大学期间,我们见他在不时地写东西。他才思敏捷,当时写诗歌很有激情,写散文富有诗意,当然写小说才刚刚起步。
——路遥大学同班同学 张子刚
路遥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党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做结论的时候,当别人还在喊“文化革命好”的时候,他逆风而行,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写出一篇讨文化大革命的六万字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他寄给了在全国的各大型刊物,可都给退回来了。
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他当时很苦恼也很无奈。他说他还要往外寄,如果这次再寄出去不发表的话,那他就把这个作品撕掉了。后来,《当代》慧眼识珠,尤其是得到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并获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奖。《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增添了他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
1981年,是路遥在中国文坛展露头角的年份。这一年他32岁,以顽强的压力,用21个昼夜,创作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他自己认为此篇足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先后被几家刊物推高。但他坚信并预言,要么巨大成功,要么彻底失败。结果《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人生》对于路遥的创作生涯来说,是属于里程碑式的作品,同事也奠定了他在陕西文学界的地位。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贾平凹在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时祭文
五、迈过高山
每一次挫折中的崛起都会提示你重温那个简单的真理:一次成功往往建立在无数次失败之中。
——路遥
《人生》的发表,为路遥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相反他此时承受的却是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
他无法忘记与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的一次谈话。柳青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体裁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的。
而他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挑起来”。路遥一直为此而感动。而当时,有一种论断,认为《人生》是路遥不可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可争强好胜的路遥很难承认《人生》就是他的一个再也越不过的横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不足以安慰像他这样怀有远大抱负的灵魂。
他要完成最尊敬的文学教父对他的嘱托,在更大范围和格局上,确立自己的文学地位。于是,路遥背着重如泰山般的十字架开始了他文学的远征。这又是一次挑战,他要用他的青春、他的生命做赌注去制作属于他自己的鸿篇巨制。路遥是一个倔强、不愿服输的人,他曾说:“我这一生如果要写一部自己感觉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那么一定是在我40岁之前”。这个梦想让他热血澎湃,同时也像烈火一样反复炙烤着他。
创作《平凡的世界》前,路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查阅了小说所反映的十年间的各种报纸,工作量非常巨大。手指被纸张磨出了血,只好改用手掌翻阅。前后准备了三年,创作历经六年。写到第二部完稿时,路遥累得口吐鲜血。医院查出吐血的病因是十分可怕的,路遥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但路遥是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他经常是一边流泪,一边写作,眼睛三天两头出毛病。过度的劳累和营养的匮乏,使他几乎无力坐起,只能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写。这时,他几乎不是用体力,而是完全凭借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最后的工作。他抱定吃苦牺牲精神,甚至是以生命为赌注创作。
——厚夫
但是《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的并不轻松。
1986年的冬季,我陪路遥赶到北京,参加《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
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能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喜庆灰暗到了极点。回到西安,路遥去了一趟长安县柳青墓。他在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柳青墓碑前,放声大哭。有谁能理解路遥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悲怆呢?
在当时中国文学运动中陷入孤立境地的路遥,对此还是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因为他坚信,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甚至可以让人在精神上变得更坚强!路遥对白描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
可就在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本来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再次出现了问题,吐了血。他告诉王天乐,说这辈子是没吃没喝,还打了半辈子的光棍汉。王天乐让他立即停止第三部的写作,并为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路遥说,他已经考虑好了,他要用生命去结束《平凡的世界》。是啊,他不想让自己的文学梦想同肖洛霍夫、柳青一样因生命突然终止而成为残破的遗憾。
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这曾经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内在魄力,具有博大恢宏“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应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但此时的路遥已明确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发表演讲的作家,又坚持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而后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六、 永远的路遥
青年啊,你就该去闯,就该执着地活着。
——路遥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他活得太累了,非人般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屈辱的阴影,仕途的失败,苦涩的婚恋,环境的掣肘。他的内心的苦衷难以忍受。唯一能够释放的渠道和寄托只能是文学创作,可艰难跋涉的文学之路也是充满荆棘。
但他清醒的意识到,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他深信,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一个没有丧失普通劳动者感觉的人,一定会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因此,他要以生命为代价,以血为墨著华章,为我们弹拨一曲生命绝唱——《平凡的世界》!
无论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界表现出怎样的冷漠,我们都不会忘记路遥。苦难的人生旅程,诠释了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生真谛。不由让我们想起鲁讯先生的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是牛奶。这也正是路遥平凡而又短暂一生的写照。
路遥是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平凡的人们。他和他的作品奉献出的精神食粮,激励了和正在激励着平凡世界里的人们于逆境中自强不息,在苦难中搏击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路遥还活着!
路遥的作品一直被读者阅读着,喜欢着他的声音就留步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间,这个人的生命也就延续着。
——陈忠实
有路遥作品陪伴的青春岁月,是夯实的,是充沛的。或许正是基于对路遥作品的痴迷,我才在隐隐之中渐渐迷恋上文学,迷恋上写作。高中的时候,我远离故土,在榆林市求学。榆林新建路的读者图书超市,文学著作琳琅满目。而路遥著作的各种版本,对我的感触,依然如初。那个坐在枯树上抽着烟,带着黑边框眼镜,表情凝重略有所思的路遥照片,深深烙印在我的内心。
——萧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