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壁画不再是建筑的附属品。它在修饰和美化城市空间之外,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记录和讲述城市的故事。壁画能反映城市中人对空间的认同与质疑,反映这些城市使用者们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欲望、对精神的诉求。壁画艺术家们由此营造与解构城市文化意象,用艺术的方式解读并回应社会问题,同时寄寓憧憬。当代城市中的壁画早已不局限于墙面的静态构筑,而是成为城市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助推器。如2000年的《世纪坛》壁画、2006年的蒙古纪念馆壁画、2008年的奥运会场馆壁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壁画以及京沪等地的地铁壁画等等,都参与了城市性格的塑造。
不过,当代城市壁画一直存在创作多、研究少的问题。壁画理论家张世彦先生在生前曾不断呼吁壁画家之间要展开学术交流,且期待艺术学、美学、哲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也能关注和支持壁画理论,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因为,中国当代城市壁画若希望介入当代艺术的话语,使其获得“在场”的权利,必须在艺术语言上寻找新路。
“视觉有其自身的历史,视觉文化从来没有变得像今天这么强大,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过来,最终也将在现实与文化中创造出新的视觉艺术。”(易英《公共图像与现代艺术》)中国城市壁画创作的未来将如何走向?在此我们先要理解城市与社会形态的未来。
城市作为人类享受文明成果而聚居的特殊空间,已然成为时代与文化特征的承载者。美国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说,对城市的理解与意象有关。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是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形成感觉,逐步认识城市。哥本哈根未来研究院院长罗尔夫·詹森则描绘了未来城市的模样:信息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为“梦想社会”。他认为一座城市的工作场所、市场环境、休闲娱乐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以情感为基础的梦想市场将超越以信息为基础的现实市场。企业、社团和个人都将凭借自己的故事立业扬名,而不仅仅依赖数据和信息。
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城市空间,恰恰是未来城市壁画创作所需要的养料,它真实、多元、动态、深刻,是壁画创作的艺术源泉。如何创造、创造什么样的壁画?与时俱进地开展壁画艺术创作已迫在眉睫。这也是当下艺术家们自我检测的标准。
当下中国的壁画家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和标准,在追求时代精神与追求民族性上尚未达致均衡发展。然而,如意大利批评家桑福所说:“要原创,首先要源于自身。”中国今天的城市壁画艺术已经到了在自己的文化渊源中传承并求新求变的时刻。
事实上,地域物质文化对壁画创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也是造成壁画多元形态的重要力量。壁画家拓展媒介、转换媒介,就会赋予作品以新的叙事模式,呈现新的形态。如今较为成功的案例,如深圳华侨城景观艺术石雕壁画,壁画家就地取材,以当地巨石为承载,在不同颜色的巨石上雕刻,壁画与巨石融为一体,形成了完美的艺术形态。再如北京地铁6号线金台路站壁画,采用传统的彩色玻璃,在灯光的作用下表现夕阳西下的京城晚景,画面传达的视觉效果极具地域色彩,形成了全新又极具古城燕京特征的壁画形态。
艺术引领时代,尽管艺术的时代先进性常被忽视。如知名策展人、日本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所言:无论是从建筑、都市规划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调查发现,美国每天与公共艺术作品发生关系的观众数量多达5500万,这个数字是进入博物馆、画廊、剧场等文化设施的观众数量的1000倍——据统计,每天参观越战纪念碑的人数超过10万,地铁、机场等公共空间的艺术品每天受到500万以上观众的注目。有一点必须提请大家注意,艺术获得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支持,并非因为艺术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是因为它能为当地居民带来切切实实的福祉,且其贡献不可或缺。多国因而有所谓“艺术百分比”计划,即通过立法,规定任何建筑项目中,百分之一或二的投资必须用于雕塑或环境艺术。
由此,我们或可预见中国未来城市壁画的走向。今天,我国城市化建设已达到相当规模,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艺术的政策化亦逐渐提上日程。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样式和载体,壁画艺术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历史新阶段,因此尤其应从理论到实践加以全面梳理与总结,在观念、视野、胸怀、技法、手段等方面适时更新。在当前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壁画经常沦为文化快餐式的装饰,市民和观众往往成为被动接受的客体。随着城市文化品质持续提升,维护与坚持作为一门公共艺术的壁画的创作职业水准、抑制过度商业化的要求,是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和需要,是城市化建设的新要求,也是艺术与生活、经典艺术与群众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调整。
壁画应该是未来最综合、最自由的造型艺术形式之一,它将和建筑一起,创造城市形象和城市风景,构建理想的城市空间,让城市更具活力。中国的壁画家们应当具备更专业的技术与知识,以全球化的视野及自身的文化本位,重新看待城市环境与空间的关系,并以更高的目标作为创作理想,奋起及自我完善,为“杰出巨作”的问世而努力。
作者:王岩松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