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复合体。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的重要论断。《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其中一个专题即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与创造城市高品质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推进与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在实现更好就业、获得更多财富的同时,对舒适居住条件、优质便利服务、多彩文娱生活、优美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发展中生产、生活、生态间关系的统筹协调,直接关乎市民多维度多样化品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使绿水青山融入城市,有效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另一方面,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根本目的。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这段重要论述表明,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中创造城市高品质生活,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努力方向,理应成为新型城镇化与人民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在城市建设中长期面临土地资源紧张、流动人口规模大引发的压力,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矛盾较为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上海着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力度前所未有、成效逐步显现:两轮减量化三年行动累计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73.8平方公里,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经济和服务业经济集聚带加快形成,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导入五大新城,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供给持续增加,昔日“工业锈带”陆续转变为“生活秀带”“发展绣带”,郊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稳步推进,黄浦江45公里与苏州河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越来越多的公园拆墙透绿“无界”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明显增强,生活品质得到持续提升。
当前,上海已开启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最集中的工作导向和最鲜明的奋斗指向之一。为了全面、持续地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更好满足2500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进一步加强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的统筹,不断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水平,打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要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全过程,在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突出问题导向、善用系统思维,逐步解决大都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协调与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就今后一个阶段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的重点任务而言,须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和开发强度,积极调整用地结构,继续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减量,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绿色生态用地占比;努力建设紧凑集约型城市,鼓励和支持土地多功能复合开发,使土地利用更加高效;加强郊区城镇就业集聚度,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就业、生活、服务功能一体化;加快构建多元融合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市民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解决新市民与青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住房问题;大力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拓展绿色空间、打造美丽上海。
展望未来,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将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宜居、更舒适、更和谐、更有温度,谱写出新征程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绚丽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
作者:潘文轩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