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即“两山理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理论枢纽,深刻回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何以可能、如何可能的这个基本问题,从而在生态追求和发展需求之间建立起了贯通和协调的智慧走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坚定、更加主动、更加系统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两山理论”转化成推进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智慧。
**用“两山理论”涵养生态眼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用“两山理论”涵养出一双慧眼,在高瞻远瞩基础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一是用宽广的眼界周察多样性的生态价值。良好的生态具有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可以转化成旅游产品或筑巢引凤的名片。但“金山银山”的价值寓意远不止经济方面。人们对高水平生态的依赖和向往,还因为它具有重要的安全价值,生态安全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康乐价值,美好环境是人们的康乐园地;文化价值,秀丽山川可以激发文化灵感;一定的生态“留白”,也会为未来储备更多可能。由于关系到民生民心,折射出治理效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承载着政治价值。
二是用辩证的眼光洞悉多重性的生态矛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而矛盾根源于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人类永续发展必须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任性的发展和过度的索取,一旦突破了环境底线,污染了大气、水质或土壤,不仅得不偿失,还可能成为历史罪人。在根本矛盾之下,还有发展方式、群众生计、利益分配、生态冲突等一系列具体矛盾,需要明白是非、分清主次、把控节奏、做好统筹。
三是用历史的眼量检视多变性的生态过程。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久久为功。另外,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也具有发展性。随着社会发展,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品质和公平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生态建设领域的瑕疵更少容忍。
四是用温暖的眼神关照多元性的生态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不仅源于对“自然报复”的规避,更来自对各类生态主体的深厚大爱。这种大爱既体现在对共时性他者的温暖关照上,也体现为对子孙后代的关怀呵护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代际关怀的生动写照。
**用“两山理论”夯实生态定力
绿水青山不是马上可以形成、直接可以兑现的,它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显出效果。因此必须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主要有三个支点。
一是意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能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认同这种理念并不困难,困难在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影响。这就要求生态建设者尤其是决策者具有坚定的生态信念和排除万难的意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绿色意志和不懈追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绿色意志不仅表现在生态保护上,更表现在生态造就上。接力60年,沙洲变绿洲——山西右玉县干部群众一代接一代植树造林、改造山河的感人事迹,就是生态造就的典型案例,也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板。它启示我们:只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锚定生态建设,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是法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和系统性要求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进行宏观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和宪法,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推出了一揽子硬措施。比如: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等。国家陆续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组建生态环境部,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强化统一监管。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深入推进碳减排和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基层在落实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的同时,可以创设和完善具体制度和操作规则,如:建立标准制度、环境规划、监测报告、目标责任与考核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完备性制度规范,优化具体工作领域中的基本工作规范和行为原则等。
三是谋定。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并不断完善体现系统性要求的规划体系、制度规范、技术规范和组织结构,同时通过文明提升行动促进治理主体形成大格局、大智慧,让相关各方形成共生局面。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具体化为制度创新的源泉,形成以义统利、以义导利、以义养利的生动过程。要通过系统谋划,把治理工作与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育产业、建机制、强队伍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党建、法律、行政、经济、群众监督等手段,抓好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监管和治理,形成各方有序参与的长效机制。
**用“两山理论”培植生态能力
践行“两山理论”,必须提高生态保护能力、生态造就能力和生态转化能力。
在生态保护和生态造就方面,主要任务是要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实现部门间充分配合协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合力;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动绿色生产生活与绿色消费方式形成;加强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运用,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与此相适应,我们要提高生态主体协同能力、生态治理综合能力、生态资源运筹能力、生态制度创新能力、生态文化传播能力等。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充满斗争的领域,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部分,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既要注重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又要注重赋予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工艺以生态特色;既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又要注重生态治理技术的创新和运用。要建构权利与义务平衡的生态公平体系,做好生态补偿和生态救助工作。基层领导干部要有一股“傻”劲,体现让利于民的情怀;有一股“钻”劲,找到为民谋利的方法;有一股“狠”劲,杜绝见利忘义的冲动;有一股“巧”劲,建立互利共赢的机制。要按照“三生”融合思路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新模式和新路径。坚持“护绿”为本,通过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探索生态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推动“革绿”出新,通过联动推进农村产权、金融、扶贫,探索“绿水青山”型制度供给的有效途径;实现“点绿”成金,通过“生态+”“品牌+”“互联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