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肩负着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任。上海坚持将中央精神、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和人民需求紧密结合,领风气之先,勇于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主要体现在“五个融合”。
承担国家战略和自身发展的融合
“大国”对“大城”的支撑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基座,国家战略的牵引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近年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全力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目标,“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全面落地,上海坚持把国家战略先行先试与上海创新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上海承担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发展中发挥着增长极作用,以此为基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上海正在实现三个转变:从规模到能级的实质性转变、从国际性到全球化的跨越式转变、从融入参与国际化到主导引领和配置全球资源的根本性转变。在新发展格局中,依托国家“超大”优势塑造城市“超强”优势,使服务和承担国家战略与上海自身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面向全球和运作全球的融合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正在由被动卷入全球产业链转为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竞争优势由低成本的要素价格转为大规模市场优势。上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以提升要素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依托开放优势、区位优势、平台优势,从集聚要素体量入手吸引全球要素资源,有效促进全球要素的高效汇聚、高效流动、高效输出。目前,金融要素市场的交易规模已经居于全球前列。“上海价格”范围不断扩容,涵盖了股指、外汇、利率、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围绕市场定价权、核心控制权、规则制定权的目标,上海持续增强各类要素资源的集聚浓度、链接强度、辐射广度和支配力度,在巩固中提升高端资源集聚功能,在开放中强化内外资源链接功能,在发展中放大全球资源辐射功能,在探索中培育要素资源支配功能。
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融合
城市功能塑造过程中,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内在统一于综合实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022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4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已超过巴黎、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进入世界城市六强。作为“文化大码头”的上海,拥有强大的融合包容力、非凡的前瞻创造力和优越的潮流引领力,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深植血脉,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深嵌内核,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际竞争力、传播力、亲和力。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有机融合,共同推动上海的经济形态从“量的积累”集成转化为“质的飞跃”,城市能级提升从“加法效应”集成转化为“乘数效应”,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都市发展的战略新优势。
网络节点和战略通道的融合
努力当好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是上海立足“大城”,服务“大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使命。重要网络节点体现为在全球投资贸易网络中,占据节点位置,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对高端要素资源的管控作用。战略通道功能体现为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进出中国的首选通道,以及重要资本、战略决策、关键信息的技术知识控制能力。上海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已经形成广泛的国际连接,成为高度发达的全球联通网络节点之一,并且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全球人才进入中国的首选通道门户。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是评价全球城市网络中“节点”功能的榜单。在最新排名中,上海已经升至全球第五,进入具有较高集聚和辐射节点功能的“第一方阵”。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ISCD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全球创新指数(GII)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分别位于全球第三位、第五位和第六位。上海以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示范窗口、全球投资贸易网格的枢纽节点、各类要素资源进出的门户通道为目标,初步实现了上海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强节点”和“强链接”功能,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形象代表。
以人民为中心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融合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全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持续全力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扩大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围绕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人人共富、人人可得,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智能化城市治理手段和社会治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构建了丰富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上海在全球城市中的排名上升是在竞争中比拼出来的,不仅是立足自身纵向比较,更是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横向比较。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必将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和规律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上海市社联副研究员)
作者:潘闻闻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