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让10万人都点赞的科普视频?科普博主快速“吸粉”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说科普是一门“技术活”?在今天举行的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一个特别的“新媒体科普红人大会”受到了不小的关注,吴姥姥、戴伟、混知哥、芳斯塔芙、吟游诗人基德、毕导等国内外新媒体科普网红齐聚一堂,聊了聊他们心中的科普。
科普网红,含“科”量很高
想要成为科普网红,首先你可能得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在B站上拥有84万粉丝的“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她坚持做科普已经有16年。当被问到更喜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是做科普视频时,她回答都喜欢,因为她提倡的“不刷题”不是不做题,而是要带着研究问题的心态去学习。
“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
戴伟是牛津大学博士,现在是北京化工大学英籍特聘教授。凡看过他科学表演的人都会惊叹于他的学霸思维,他能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讲得层层深入,让人感叹原来这个知识还有我们想不到的另一面。
“毕导THU”是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研究生,拍视频之余正在准备博士论文;全职科普UP主“芳斯塔芙”是中科院上海神经所博士唐骋;六人中或许学历不那么“扎眼”的混知哥陈磊也是一名理工男,研究生学的是工业设计。
“科研和科普的共性都是遵从科学精神,从业者都要有科学素养。”毕导说,想要成为科普网红,自身的含“科”量就低不了。
做好科普的要义是“玩”
尽管大多数科普网红本身学历很好,但他们都认同一点——想要做好科普,就得好玩。这一点,越年轻的科普工作者就越是强调。
戴伟说,400多年前,有个天才科学家说自己只不过是海边玩耍的男孩,他觉得想让孩子爱上科学,也要给他们“玩”的空间。事实上,在做好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做化学实验就是一种玩,其中的乐趣不亲手尝试过是不会懂的。
戴伟
毕导说,如果把科普变成“第二课堂”,他就觉得有点累了,他希望看他视频的人是在娱乐,能够享受科学激发好奇心、启迪智慧的那种快乐。所以他觉得好的科普是有娱乐价值的。
陈磊现场画了一张图——高高的树上有一个鲜红的苹果,但除了“姚明”谁也吃不到,后来在一位科普工作者的帮助下,苹果树变矮了,大家都吃到了美味的苹果。“虽然我们在创作时会损失科学的严谨性,但让更多人品尝到了它的味道,我觉得就是成功的。”他说,“让所有人浅尝辄止,也比让他们在科学面前望而却步要好。”
科普是门“技术活”
当下,有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有意愿尝试科普,但就像做科研需要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一样,想要做好科普同样是一门门槛很高的“技术活”。
陈磊认为比起研究知识点,做科普的第一课是研究讲述对象,只有尊重和了解读者的每一个认知习惯、知识结构、知识层级,他处在什么样的认知地位,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所以在做一个关于引力波的科普时,面对厚厚的资料,陈磊最终选择从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两场对话入手解读,因为这两个人是几乎大众都“认识”的。
混知哥陈磊
在科普内容里,陈磊几乎从来不堆砌专业术语,因为对绝大多数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每一个专业术语都是阅读中的一次重要障碍。在做历史类的科普时,他也不堆砌年代。他会贴心地帮你划好重点,方便你记忆和传播。
几乎所有的科普网红都是打比方小能手,比如在解释量子纠缠时,毕导就用袜子举例。“只要我穿了一只袜子,无论我走多远,低头看一眼就能知道另一只袜子是什么颜色。”不过天知道他为了想出这个比方,熬死了多少脑细胞。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