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BIO-FORUM2022)”今天在上海奉贤东方美谷开幕,大会以“突破 融合:科技创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生物医药领域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的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共议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前沿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与上海奉贤东方美谷在大会现场联合发布了“2022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这一重磅成果。医耘科技旗下华医研究院作为国内极少数一级市场医疗投资研究院,担任本次指数编制的顾问机构。
2022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是以国内领先的华医研究院生物医药数据体系为基础,采用多点量化方法,结合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对前沿技术和创新趋势的观察和研究以及上海奉贤东方美谷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深度认识,在医耘指数编制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形成的反映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方向和热度的指数。
作为全国生物医药领域最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综合性国际研讨会,BIO-FORUM至今已举办23届,始终聚焦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多年来持续得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委办的大力支持。
从狂热到理性
2022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作为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的晴雨表,直观反映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和投融资的热度。
从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看,受益于新一轮药审改革后,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成果的积淀,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全行业投融资迎来了快速增长期。
2021年,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在高位震荡。一方面PD-1上市后持续的价格竞争使得市场担忧其他创新药的商业化前景,另一方面新的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带来源源不断的投资机会。2021年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就在这新旧交替中波动。
进入2022年,在创新药降价、集采常态化、消费下行等宏观大背景影响下,生物医药全行业热力指数逐渐下行。但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脑科学、PFA等细分赛道依然活跃。
占比扩大的医疗器械
2020-2022H1,药品始终占据着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的半壁江山。服务&数字医疗板块随着互联网医疗投融资热度的下降,贡献度占比逐渐下降。而医疗器械的贡献度逐年上升,体现出其相比生物医药全行业更快的发展速度。
2020-2022H1热力指数贡献占比
器械领域热力指数在2020年初经过短暂低迷后迎来快速回暖,并在随后的一年半内持续处于高位。2022年一季度医疗器械投融资热度短暂下行后,6月再度开始反弹。医疗器械热力指数高韧性和高活跃的背后是国产医疗器械快速技术创新和持续产品迭代。
医疗器械板块包括体外诊断、心脑血管器械、医疗机器人、影像类、眼科牙科、生物新材料、内窥镜、微创外科器械、骨科、肿瘤器械、家用&康复器械和综合类14个赛道。其中,体外诊断(基因测序仪、癌症早筛、上游原材料)、心脑血管器械(心衰治疗器械、脑科学)、医疗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眼科牙科(近视防控、巩膜镜)、医学影像投融资最为活跃。
持续活跃的“卖水人”
CXO行业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变革的助推者、国产创新药的“卖水人”,近年来行业持续维持高景气状态。新一轮药审改革后,我国生物医药创新投入逐年增加,叠加MAH制度全面落地和全球产业转移,CXO充分享受行业红利,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相比在2020年9月即见顶的创新药赛道热力指数,CXO赛道热度更加持久。自2020年初至2021年底,CXO赛道热力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直至2021年12月达到阶段性高点。2021年上半年尽管热度有所下降,但其在大部分时间仍然活跃,相比创新药热力指数,显示出一定的独立性。
CGT(细胞及基因治疗)历经多年发展,正处于研究成果落地的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外包需求。由于CGT药物生产具有极高的门槛,对于CGT药物研发企业来说,自建产能进行药物生产面临着生产成本高、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平台复杂、技术人员储备不足、风险控制能力差等问题,企业更倾向于将此类药物的生产委托给CDMO公司。根据J.P.Morgan统计,基因治疗的外包渗透率超过65%,远超传统生物制剂的35%。正因如此,CGT领域CXO企业的投融资活跃度显著高于其他CXO赛道。
热点更迭的数字医疗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数字医疗赛道热力指数在2020年快速上升,并于2020年末达到阶段高点,这一时期的板块热度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医疗方向。2021年,市场逐渐趋于冷静,投资热点逐渐从互联网医疗转移至医疗人工智能和数字疗法方向。
数字医疗赛道热力指数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临床决策支持、医学影像分析、靶点和药物发现等。目前医疗人工智能赛道的投资热度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药物研发上。但相关领域的企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业务类型分为三类1)AI赋能药物研发;2)AI+药物研发外包服务;3)使用AI进行药物自主研发。
第一类企业技术壁垒不强,以技术迭代为主;第二类企业以是否有相对成熟的研发成果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第三类企业以后续药物开发或知识产权转让作为收入来源。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市的新药,未来产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形成仍需进一步探索。
我国数字疗法赛道凭借技术持续进步、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以及想象空间巨大从而获得了业界高度关注。目前,数字疗法的一大应用场景是在发病机制模糊的精神类疾病,一类产品是针对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控制,另一类产品是针对退行性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和干预。另一热门的应用场景则是慢病管理,用于在医生和护士无法触达的院外场景下,对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管理。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