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年关临近,离上海160多公里外的浙北一个山坳里热闹非凡。家家大红灯笼早早挂,村民们打年糕、做豆腐、杀年猪、看大戏、舞龙灯……与其他小村庄不同的是,村里停的车辆几乎都是上海牌照,出门听到的是上海话,每一家都有上海人。这是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由于上海游客众多,所以又被称为“上海村”。
乡土文化吸引“阿拉上海人”
近年来,长兴以紫笋茶、金沙矿泉水开道,积极向上海“营销”水口文化与生态品牌,以水口乡顾渚村为核心的“上海村”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来这儿过大年更是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65岁的上海游客苏美芳是顾渚村的常客,每年她都会约上几个老同事来这儿休闲度假。她最喜欢顾渚村的巷子,一条巷子走进去,左邻右舍挨得紧密,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客,大家都会用上海话打招呼,让她有种回到儿时住弄堂的感觉。
“顾渚村有900多户人家,农家乐有400多家,占整个水口乡的九成。”水口乡景区办主任张宇华告诉记者,“上海村”的源头要追溯到1999年,当时上海一位退休的中医来这里开了一家康复疗养院。由于来疗养的上海人越来越多,周边的村民受此启发,便相继开起了农家乐。”经过10多年的发展,顾渚村的农家乐在上海老年人中颇有名气,春节期间的床位一个月前就被抢订一空。
“我们已连续举办三届民宿文化节暨‘上海村’过大年活动,希望以此唤起我们对乡村的记忆。”张宇华介绍,长兴有丰富的乡土文化,长兴百叶龙、泗安旱船、林城狮舞、南蒋马灯、吕山渔灯等,三十多场民俗表演春节期间都将在这里上演。
“文创”让农家乐也“潮起来”
在“上海村”一家农家乐前,一位来自台湾的艺人身着小丑服装,耍弄着一个正方体管状镂空道具,在音乐的配合下做着各类高难度的动作,引得现场观众发出一阵阵欢呼与掌声。这是“上海村”过大年“艺术换宿”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人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并与游客积极互动。
“所谓‘艺术换宿’就是艺人以一技之长,换取在长兴当地住宿和旅游的机会,感受长兴的风土人情,同时通过他们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将长兴的旅游特色传播得更远。”水口乡党委书记沈庄伟介绍,水口农家乐发展到今天,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长期以来接待的大多是中老年游客,民宿同质化情况严重,仅仅靠看风景和品尝土特产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游客来到乡村,不仅要享受好山好水好空气,还要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品味特色乡村文化。我们现在力推文创和乡村体验,去寻找更深的根,让年轻人扎根在乡村,把文化挖掘出来,才会有更长远的乡村旅游。“水口乡近年来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今‘上海村’除了上海的老年人外,自驾游、骑自行车、徒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沈庄伟高兴地说。
转型也成为水口乡民宿小老板们的“关键词”。“我们家的农庄以前就是自己家的房子改建的,配套设施已经满足不了年轻人的需求。”芭提雅农庄的老板娘孙希芸说,她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改建农庄,五幢东南亚风格的小木屋错落有致,11间新改造出来的客房已装修完毕。“整个农庄都有wifi信号覆盖,所有的房间都有名牌浴缸、智能马桶。”现在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很多,一住好几天,生意比改造前更好了。
同期进行的还有高品质的文化工程。沈庄伟介绍,总投资2亿元的花间堂精品度假酒店项目在顾渚村已正式开工。同时,一个可以展示太湖农耕文化的农耕园、展示当地禅茶文化的紫笋风情街也正在破土动工。如今,水口乡民宿的发展正在与当地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本报长兴1月2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