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通讯员 田肃 党宇杰
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古称“同州”,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美誉。年关临近的大荔县农村一派迎新春气氛,村民们在家中蒸年馍、支油锅,忙得不亦乐乎。
在大荔县采访,不难发现,村民们对遍布城乡的“红白理事会”及村规民约耳熟能详。记者感受最深的,是移风易俗给这里带来的新风貌。
“过事”订立新规,大操大办没市场
许庄镇中汉村“红白理事会”是该县成立最早的农民自发组织,专门操持管理村里的红白喜事。如今,全县272个行政村、26个社区,都有这样的理事会。
胡温旺、王义成都是村里红白喜事的“乡翁”(总管),提起村里的理事会来,他俩赞不绝口。“理事会把七凉八热改成七凉二热,大家一个标准过事,真的好!”72岁的胡温旺乐呵呵地说。
“过事”是关中农村对婚丧嫁娶等大小事宜的统称。“夜奠”是大荔当地农村逝去老人出殡前一日晚上祭拜后的宴席,9点左右开席。按当地习俗,如果“开奠”,除亲朋好友外,全村出动参与祭拜,之后集体赴宴。
王林是中汉村的支书,也是该村理事会的理事长。他说,过去的“夜奠”是七凉八热的全席标准,40席最少花销1.6万元,有的50席花销2.5万元。第二天出殡还是七凉八热。
“15个菜8个人吃,人均两个菜,还有主食。浪费很严重,倒掉的有一半!”有的家庭经济拮据,但还要硬撑。
“有些困难户借钱‘过事’,为这把家过穷咧!”王林叹道。
“我们去掉了‘夜奠’的七凉八热,把第二天的正餐改为七凉二热,盘子吃得光光净,每家平均节省3万元左右。”
村里的 《理事会章程》,对操办流程、标准和规模的约定很详细,如酒席含烟酒不超过300元,每瓶酒不超过30元,每盒烟不超过5元……
“过事”要填写包括宴请对象、桌数和标准的《报告单》,由村上“两委”和理事会盖章。办理过程理事会全程监督,如超标就会被纠正制止。
谁家“过事”,告示牌就挂到谁家门口。“挂牌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告诉亲朋好友:不是主家吝啬抠门,而是乡规村约难违。”王林说。
中汉村的村规还有:红事白事和其他事,均不请宾客,不得向亲朋索要钱物;白事“夜奠”不得设席待客,红白事均不得燃放烟花,不得搞商业演出;白事乐队不超过8人,每天给乐队一盒烟一瓶酒,事完不再谢;打墓人员每人每
天一盒烟,每天总共一瓶酒。这几年,理事会操持了60多次事宜,为村民节省费用60多万元。
党员干部带头,节俭办事成常态
“七个碟子八个碗,中间摆个鳖瞪眼。”这是大荔流传的一句宴席顺口溜。大荔县总人口75万,农村人口占了2/3。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流行甚广。
大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亨介绍,大荔“过事”名目越来越多,办事规模越来越大,丧事花费三四万元,喜事花费四五万元,个别地方的天价彩礼令人咋舌。另外,“人情消费”花销太大,行礼钱由三五十元增加到三五百元,多则数千元。
大荔县纪委常委雷新启说:“以前,农村过事浪费非常多,群众不堪重负,请来帮忙的人,又借机给亲戚巧立名目要钱,有时要得主家和亲戚无法承受。现在谁家有事,红白理事会马上介入,一套班子来操作,你想借机要钱弄不成了。过去‘过事’三五万元,现在一两万元就办完了。”
雷新启的岳母去年去世,“夜奠”后的饭菜是一桌50元的四菜一汤,而过去的正餐要300元。第二天出殡,村上人只行礼不吃席,帮忙的简单吃个饭。
为有效遏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荔县出台文件,对婚丧喜庆事宜的操办流程提出详细规定和倡议,取消“绷红线挡婚车”“压轿”“下轿”“闯门”等陋俗,取消放烟火、商业演出、“夜奠”后设席摆宴等,提倡婚嫁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小办或不办、严禁大办,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四不”要求(非亲不请、非亲不去、非亲不送、非亲不收) 和操办婚丧嫁娶报告制度,并建立起县纪委、镇纪委、村民监督委员会三级联动监督网络。
这些制度规定,为大操大办扎上了一道“紧箍”。近两年来,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申报操办婚丧喜庆事宜73场次,没有一例大操大办。
雷新启说,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两年多来已为群众节约上千万元,加上全县各种大小红白喜事,节约的资金上亿元。
雷新启感慨道:“干部和群众的负担小了,节约了资金,节省了精力,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也不跟风攀比了。风气确实在转变,群众打心眼里拥护,节俭办事在大荔城乡成了常态。”
大荔县委文明办副主任李宁告诉记者,大荔县近年来堵疏结合,在加大专项治理的同时,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类创建评比活动,把移风易俗作为考评标准纳入其中,对存在大操大办问题的一律取消评选资格。
两年来,县以上推出十星级文明户8000余户、各类“好媳妇”“好婆婆”160余人、“美丽大荔人”25人、文明村镇60个,并通过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进行宣传弘扬。(本报西安1月2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