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桥的一端是古村落,另一端是新建的展区,设计寓意“过去”和“未来”,螺旋式的呈现形式传递出永恒环保的理念。
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将于9月28日在浙江丽水龙泉宝溪乡溪头村开幕,8个国家的11位建筑大师发挥各自的奇特的想像与设计理念,在地处偏僻山区的宝溪诠释了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已经开始引起国际建筑界的关注。
澳大利亚人环境保护部长Peter Bridgewater在现场看了后表示:“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使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材料,运用生态设计,折射出中国当地文化传统并借此发展溪头村的乡土建设。”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KENGO KUMA设计的当代青瓷艺术馆。
宝溪乡位于浙闽交界,竹木茂盛,山秀涧青,是瓯江、钱塘江、闽江三江源头,尤以历史悠久的青瓷文化著称,至今仍有七座古龙窑安卧于乡间。最近一段时间,有慕名者陆续前往距离上海8小时车程的僻静山村,先睹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哥伦比亚、日本、韩国及中国知名设计师的竹建筑。这些作品包括当代青瓷艺术馆、竹产品设计及研发中心、陶艺家工作坊、水碓(瓷土制作体验馆)、青年旅社、设计酒店、低能耗示范竹屋等18座单体建筑。
▲青年旅社的设计灵感源于龙泉青瓷的优雅器形,同时结合了竹的结构特性及编织技术。
本报记者日前专程赴实地探访,并与策展人葛千涛展开一场关于乡村建设和新锐建筑的对话。
文汇报:世界各地双年展不计其数,您基于何种考虑策划这么一个展览?
策展人: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精神性、象征性,这个展览以“竹”为切入点,汇聚国际设计界的能量,一起探索“竹”在建筑实践中的可能性,促进异质文化与本土资源的交流对话,为广袤的中国乡村寻找更多元的建设途径。
宝溪乡举办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是全球第一个在地竹建筑双年展。通常只有一线城市才会举办如此规模的国际盛会,这次我们试图将有关二三线城市发展现状的“乡村社区”主题推到聚光灯下,也是希望吸引全球目光共同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和乡村建设。这将是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
▲用废弃的青瓷碎片镶嵌成的墙体
文汇报:为何选择偏远的宝溪开展这项新锐学术探究?
策展人:眼下千城一面的城市化弊端正迅速蔓延至城镇乡村,而事实上中国的农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把竹建筑双年展引入偏远乡村,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以此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一种尝试,改变城乡公共资源投入不均衡的现状。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龙泉地区盛产毛竹,我们希望通过各国设计师的创意,启发当地乡民就地取材,重新认识并利用身边熟悉的竹、夯土、垒石、瓷片等媒介,在“低技术”条件下构造竹建筑,让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植于百姓心中。
▲龙泉地区盛产毛竹,建筑设计师就地取材“以竹代木”,向全球展示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案例。
文汇报:据悉,这些设计师十分注重“在地化”的灵感和理念,主要有哪些表现?
策展人:宝溪具有悠久的青瓷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以及淳朴的民风,这样的乡村人文环境确实更易激发设计师们的创作动力。参加双年展的建筑师都是经过前期实地探访,在充分获取当地文化信息基础上,以开放自由的设计理念,弹性表达各自对“在地性”竹建筑的独特见解。
▲设计师用各种形式诠释竹建筑的“在地性”
意大利设计师马儒骁坦言:“宝溪当地的石墙、木质结构、青瓷艺术,是我新作品的灵感来源。”业界颇有名望的设计师安娜认为,中国有极其丰富的工艺技术,闻名于世的龙泉青瓷让其深受触动。她说:“黏土是制陶的基础原料,就好像夯土墙是建筑物的核心结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挖掘“竹”这种新兴建筑材料的生命力。
▲建筑内部的竹楼梯
文汇报:天才的设计还需付诸实践的构建工艺才能得以实现,建筑师们怎样解决遇到的工程难题?
策展人:通过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设计师们利用自然材料与工业材料研发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钢竹结构,未来使用中部件受损都可灵活更换。
建筑承重部分设计师选择了竹编与夯土结构。使用现代技术进行夯土,不仅获得了价廉的建材,还使工人有机会从中学习并提高建造技艺。
我们希望向世界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对竹子进行科学处理和合理设计后,完全可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造法则———“以竹代木”将成为现实。
▲竹建筑内部细节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