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追忆先贤,亦是传承家风颂扬公德的时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教的文化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中国人来说,“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历来非常紧密。
家风凝聚着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是家庭精神源头的体现。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来说有助于立德明志;于国家而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关乎社会整体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
家风的教化功用体现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也正因此,传承、培育、弘扬良好家风,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义深远。
清明来临,本报推出“家风的力量”系列报道,以期彰显良好家风在垂范后人、激励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
富春陈氏家风:尚睦、尚勤、尚知
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从中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休,62岁的陈锡阗正埋头开启另一番教化育人的新事业:过去一年多来,他自掏腰包近100万元,为同村的族人修家谱、刻碑文,期待祖上留下的优良家风能延绵后裔子孙。
浙江省富阳市灵桥镇陈村是陈锡阗出生的地方。这个依山而立、溪水潺潺的秀美村落生活着1000多个村民,大多为陈姓。经过陈锡阗的一番张罗,现在陈村绵延1.5公里的村主干道上,依次立起了18块刻着富春陈氏家风以及先贤谚语的石碑。“尚睦、尚勤、尚知”——这则流传了至少500多年的陈氏家训,又在今天的陈村“复活”了。
六字陈氏家风,绵延20多代人
陈锡阗曾在浙江省富阳一中任教多年,后又出任富阳二中校长。退休后,陈村的乡亲们就给陈锡阗派了一单活:村里要修宗祠、续家谱,请他出谋划策。
为同村的族人“承担一些文字整理的工作”,陈锡阗欣然答应。实际上,甘愿参与陈氏家谱的修订工作,他还有更多的考量。
“我走到村里一看,经济是发展了,乡亲见了我打招呼很热络,但后来走进几户相熟的人家聊聊,发现有点不对劲。”让陈锡阗最感慨的是,有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亲人,无论是长辈与小辈之间,还是朋辈邻里之间,不时有各种矛盾。“虽然一家人之间没有大吵大闹,但是或多或少给人一种感觉:关系不睦。”
在关于陈村的祖先——富春陈氏的历史记载中,“尚睦”恰恰是很重要的立身之道。陈锡阗说,在为陈村修家谱、续家风前,他参与了邻村——上官睦村的家谱修订工作。无论是陈村还是上官睦村,祖先都是富春陈氏。“大家是同宗的,后来陈氏分成了三四支,一支到了睦村。”光从村名就可以看出,陈氏祖先对“睦”非常重视。“尚睦、尚勤、尚知”,这就是延绵了几百年、20多代陈氏族人世代尊崇的家风。
期待家风绵长,诠释不可少
陈氏家风简简单单六个字,可如何把它融入整个陈村族人的“血液”?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陈锡阗很有一套办法:从古代圣贤流传下来的经典中遴选、摘取部分耳熟能详的语录,作为对陈氏家风的阐释。
比如解释“尚勤”时,陈锡阗援引的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再如“尚睦”,与之类似的经典表达也不少,有清代学者金缨的名言“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也有广泛流传民间的谚语“邻里好,赛金宝;弟兄亲,土变金”。
陈锡阗告诉记者,比起“尚睦”、“尚勤”两点,他对“尚知”的感受更深刻一些。这里的“知”,并不是指知识,而是中国人讲的良知。无论是对同村的族人还是其他更多的人,“尚知”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经济条件,现在的人比过去要好太多了,但道德失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道德底线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陈锡阗以孝道为例,过去为人子女者逢年过节给父母购置一些礼品,算是尽孝的表现。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不少年轻人为了生计前程,纷纷外出打工,平时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到过年过节时,若再只是给父母买点好吃的,就有敷衍之嫌了。抽出时间更多地陪伴父母、常回家看看,这才是更好地尽孝的方式。
碑刻人文景观,润物细无声
让家风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陈锡阗还牵头启动了一项“工程”:邀请一些知名书法家书写陈氏家风和圣贤语录,并从浙、闵、鲁等地采集品质上乘的碑石,为陈村新建了一道“碑刻风景线”。
把家风镌刻在石碑上,也暗含了石碑不易腐烂,家风绵延后代的质朴想法。从最初参与修宗祠、续家谱到后来捐建碑刻,陈锡阗已先后投入近100万元。而今,行走在陈村,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家风碑,还有村名碑、孝道碑、宗祠碑、劝学碑等总计18块碑刻作品。
陈锡阗的善举,无形中撬动了村里一批人仿效先贤德风、践行陈氏家风的积极性。
眼下,有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经常现身陈村修缮一新的“陈氏宗祠”,为年轻的村民和外来参观的游人做义务讲解员。
在“陈氏宗祠”,有块石碑被摆在最醒目的位置,上面刻着朱子家训。据当地人说,这个宗祠所在地,解放前曾是孩子们上学的私塾,当时用的一本教材就是朱子家训,而洋洋518个字的朱子家训谈及的很多为人处事的方面,其浓缩表达几乎就是陈氏家风“尚睦、尚勤、尚知”六字。
“我们村能熟读朱子家训且倒背如流的是两位老人,一位今年70多岁,一位要88岁了。”按照陈锡阗的看法,由一位村里的长者结合着历史典故、村落文化,为后人讲解陈氏家风,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化和传承方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