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强调,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近几年,本市各基层社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本期专刊将集中介绍其中几个生动的案例。
奉贤区大力开展“好家风”培育,推动“好家风”入村、入居、入户。杨浦区大桥街道推进中国梦“分众化”教育,通过为白领开设兴趣活动、主题文艺巡演等形式将中国梦的宣传工作引入社区,送进家门。徐汇区天平街道专门设立了“名家坊”,由艺术名家定期为老百姓提供面对面的艺术赏析、文化信息咨询等服务。浦东新区的陆家嘴社区文化建设联合会积极统筹社区各类文化资源,共同搭建社区文化平台。虹口区曲阳社区学校开设的瑜伽课程吸引了大批“全职妈妈”参加。
“奉”、“贤”--细细品读位于上海南端的奉贤区地名,正是寓意“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经过多年积淀,“贤文化”影响了一代代人。立足家庭这个社会基本细胞,奉贤全区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大力彰显传统美德,培育贤城文明新风。小小家训家风深入千家万户,以家风化民风,以民风促乡风,从“贤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家风之道,为奉贤探索出一条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回溯历史,“谱”写好家风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包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全过程,是群众最直观感受好家风的土壤。下辖众多古镇的奉贤区,尝试以家为起点,以家谱为突破口,在宝贵精神遗产中寻找家风落脚点。
四团镇《施氏家谱》堪称奉贤区内最古老家谱,它详细记载了施氏族人的开枝散叶,亦承载着祖训的传播与继承,是最生动的“家文化”;再以南桥镇灯塔村李氏家族为例,蕴涵着李氏好家风的《竹冈李氏族谱》历时3年7次修编,终于在两年前出版。长期以来,李氏家族通过李氏宗亲会凝聚激励族人,关心族亲疾苦,参与社会慈善,在李氏后人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气。
事实上,奉贤区12个镇、社区、开发区,无一不立足当地特色,多渠道开展家风家训活动。放眼全区,睦邻角、宅基课堂、睦邻客堂间形成公共议事平台,市民们聚在一起,交流家训、撰写家风小故事,孝老爱亲、尊老爱幼、救助邻里……这些道德理念若仅仅流于口号,自然难以真正引领号召,奉贤区以家庭故事展演、方言讲好人好事、锣鼓书、音乐短剧、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优良传统风范广为传播,直击人们内心。
入村入校,促社会融合
家是社会和谐的坚定基石,良好家风是时代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之一。但好家风传承并不局限于单个家庭教育,同时也要融入党员干部、广大村民、市民、职工、老年群体,乃至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员中去。
针对外地来奉人员中普遍存在的“过客”心理,高桥村推出“家在高桥”活动,触动每个个体的真挚情感,凝聚共同建设家园的激情与责任感,构筑形成良好家风的社会基础。来自安徽的来奉人员讲述了家风故事:“长辈一直告诫百善孝为先。善就是与人为善、团结邻里,大家住在同一宅基地上,要相互信任;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我70多岁的母亲每天都去看望90多岁的外公外婆,父母言传身教感染着我,我以后也要用一言一行为孩子们做出榜样。”来自不同地域的村民,因为相通的传统社会美德、相似的家风传承,一下子拉近了彼此距离。
庄行镇人杰地灵、历史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也塑造了庄行百姓遵德守礼、重情重义、勤俭兴业、淳朴厚重的乡风民风。《庄氏家训》有云:孝友明德,仁礼正心,日勤修省,世守斯箴,这十六字育出了庄仁咏、庄心丹、庄心在、庄心一等各界翘楚,留下庄仁咏画蟹等传奇家风故事。通过开展文明创建、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学雷锋志愿、清洁家园、告别陋习牵手科学等活动,奉贤深入挖掘凡人善举、善行义举、平民英雄等先进典型,家风宣讲范围从村居、农家会所向田间地头、工厂学校延伸,体现民意,更接地气。
此外,全区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等阵地,诠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好家训经典诵读、家风小故事演讲比赛等延伸项目,让孩子们感受最直接的熏陶。
蔚然成风,凝聚向心力
随着奉贤区好家风培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一条条寻常百姓家的家训、治家格言,一则则身边的好家风故事,正不断被挖掘、被传唱。家风不是一阵风,而是具有鲜明价值观的持久追求,作为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触动大众心灵。全区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发挥先进人物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大环境,激发人们的思想认同和感情共鸣。
同时,教育、农业、科技、环保、卫生等多个行业及部门,也纷纷联系各自层面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好家风好家训在“贤文化”建设中落地生根。
挖掘出家风中的优良因素,耳濡目染学习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髓,正是奉贤区激活家庭幸福、推进社会和谐的密码。
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办
文汇报记者 许旸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