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每个家庭都有“好家风”、“好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深厚的基础:一方面家庭成为孩童从小实践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场所;另一方面“好家风”、“好家训”的美德作为家庭的集体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传统社会,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传统社会价值观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上海正在开 展的培育“家风家训”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宣传家风家训人文理念,聚焦家风培育和民风养成,正是吸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将其作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抓手。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呢?
“好家风”、“好家训”与核心价值观的“落细”
这首先表现以社 会的微小细胞家庭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家庭都有“好家风”、“好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深厚的 基础:一方面家庭成为孩童从小实践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场所;另一方面“好家风”、“好家训”的美德作为家庭的集体记忆得以代代相传。其次,以本地区家风家训 的“历史小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相对接。民族文化传统不是抽象的,是通过区域性、地缘性的“小传统”得以体现的。“好家风”、“好家训”的建设多以充分挖掘 本土的家风、家训的“小传统”为背景,使得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塑好家风、好家训有了家乡的天然亲切感,小小的家乡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土 壤。
再次,以突出一家一户的个性特点来激发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的共性指导下,“好家风”、“好家训”彰显家家户户教育的个性,调动起家长为子女垂范立训的积极性。这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具有不同个性的生动性、丰富性。
“好家风”、“好家训”与核心价值观的“落小”
“好家风”、“好家训”的培育对于核心价值观来说,犹如杜甫诗句所言“润物细无声”,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贯穿于日常细节,在具体生活中实践崇德向善的要求。家风的实质就是家庭成员应当树立的价值观念;家训的实质就是家庭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 树立“好家风”、“好家训”,使得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和基本原则渗透于家庭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家庭成员日常的行为习惯。着眼于“草根细民”,以“接 地气”的凡人善举为榜样。传统社会的家风、家训往往是与豪门大族相联系的。“好家风”、“好家训”以普通百姓为对象,让道德模范平民化。这不仅有利于形成 人人做好人,事事讲道德的社会氛围,也不仅使人们对于如何崇德向善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验,避免了空洞说教,而且也是重构新的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于传播手段细密化,使更广泛的群体知晓并参与其中。传统社会对于家风、家训的流传采用了多种形式,既有鸿篇大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 等。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台广播等,而要采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 等。传播手段的细密程度,决定了知晓和参与的群体的广度。
“好家风”、“好家训”与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这主要有三个结合: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好家风”、“好家训”的培育通过教育体制得到落实。著名的传统家训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在 传世后不久,就成为私塾学校的课本。今天开展“好家风”、“好家训”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这就需要使“好家风”、“好家训”渗入到学校,纳入学校的教育体 制中去,由此得到有效的落实。
与礼仪教育、乡规民约相结合,使“好家风”、“好家训”的培育通过规则方式得到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风家 训的规矩总要外化为家庭成员的仪容、仪表、举止风貌,而这些是和礼仪相联系的,因而古人有“诗礼传家”的说法。家庭是坐落在一定的社区,良好的家风往往和 社区的道德熏陶有关,“孟母三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好家风”、“好家训”的建设和礼仪教育、乡规民约结合,有效把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统一起来,使核心 价值观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操作性。
与个人修养相结合,使“好家风”、“好家训”的培育通过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得到落实。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说 到底是人格的塑造。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好家风”、“好家训”实际上是对家庭成员个人修身养性的要求,“训”从正面来说,有 循循善诱之意,从反面来说,有训诫惩治之意。推广“好家风”、“好家训”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把崇德向善落实到每个个体。
我们期待创造更多“好家风”、“好家训”这样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抓手,让上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文/陈卫平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