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薇菁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漫长演出,《酗酒者莫非》日前在天津大剧院完成了首演。波兰导演陆帕来中国很多次了,他小火慢炖式的戏剧节奏,中国观众已经不感到陌生。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带着自己名满欧洲的作品来,而是直接拿中国作家的剧本,用中国的演员在本土排了一部话剧,整个创作过程耗时近一年。
新作 《酗酒者莫非》 的剧本来自中国已故作家史铁生的作品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它从未在国内舞台上演。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导演,能理解史铁生先生的心事吗?陆帕以深厚的人文素养受人尊敬,他善于解剖人物的心灵,开发演员表演潜力,他又会如何展示他对史铁生的理解? 这部话剧引发京沪乃至全国话剧界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
著名导演林兆华说:“这戏只有陆帕能排,我们没那么大的耐性。这是一点点抠出来的戏。”正是林兆华把史铁生的剧本介绍给了陆帕。
史铁生的本意是否被还原、被丰富?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前往天津观看了演出。他认为,陆帕直接和中国作品、中国演员展开对话与合作,要比过去直接带一个戏来演更有意义,整个过程就像一面镜子,从中能够发现中外戏剧的和同与差异。在剧中,“影像和舞台构成了互文、对话,它丰富了史铁生剧本的想法,拓展了人物的内心空间”。对于影像与戏剧结合的效果,黄昌勇认为,陆帕做了一次充分的展示。
回到史铁生的原著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中来,它主要表述的是一个孤独的“酗酒者A”,在半醉半醒间,游走于现实和虚幻、过去和将来之间。一些学者倾向于定义它为未完成的剧本。史铁生本人曾构想过“导演方法”,他在剧本中写道:“舞台的背景是一幅宽阔的银幕,放映机位于银幕背后。银幕前的舞台上演出戏剧,真正的剧中人只有一个———酗酒者A,其余人多在银幕上,在电影里,或在A的台词中,他们对于A以及观众来说,都仅仅是幻影、梦境或消息……”话剧与影像结合,利用虚实相生的联系,打破舞台时空的局限,这种手段陆帕在《假面玛丽莲》 中也曾使用,电影资料中影像和戏剧场景产生勾连。
银幕上开来了一辆车,走下来三个女孩,她们“穿过”投影的门,出现在舞台上,她们和酗酒者莫非发生对话,又把他拉走,他们再度穿越这个通道,在银幕上驾车扬长而去。莫非身边的外国女记者,也想穿越这个门,但她突然意识到,这个门可能并不存在……
以电影为背景的戏剧,陆帕“遵照”了史铁生的想法。银幕上的语言,令著名编剧过士行感受到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的作品风格。“戏剧在表现人的意识活动时,如何在表演之外借助影像完成得更好,我看到了这种尝试带来的可能性。”他说,“我们 (国内导演)没有那么好的耐心,用那么长的时间去展现人的意识活动。我们更注重的是故事和事件,注重的是写实的东西,但对展现人物的内心缺乏手段。”
而“外国女记者”是陆帕原创的角色,她试图和莫非展开对话,他们看似在交流,实际却被一堵墙分隔在两个世界,这是真实世界中,人类灵魂无法沟通的残酷现实。“孤独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全世界的事。人类只有在交流不通时才格外孤独。”
是陆帕慢,还是观众的心理节奏快?
近年来,陆帕导演的作品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也把波兰戏剧带到了国人面前,但陆帕自己坦言,对中国戏剧不太了解。陆帕也存在导演方法上的局限,不给他足够时间,就没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讲述清楚,他的戏剧节奏决定了他的戏剧长短。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中国观众理解上的难度。“然而,陆帕的作品却可以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让我们重新思考戏剧的价值。”黄昌勇认为,它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有意思的是,《酗酒者莫非》 首演后,大部分青年观众都非常喜欢,甚至没感到五小时的漫长。“有人认为该剧节奏太慢,这个我不太认同。我认为我们现在就是坐不住,什么都要讲究快,成为了时间的奴隶。不是陆帕慢,而是我们的心理节奏太快了。”黄昌勇说。
要说 《酗酒者莫非》 展现的是一段孤独者的心灵史,没有人会质疑。它本身具有高度象征性,“酗酒者”可以是莫非,可以是A,可以是任何一个你我他,年轻的心或许更能体会到这种徘徊在断崖边的哀伤,那种“死后七天,才被人发现”的孤独。
很多观众表示,在逐渐走进酗酒者莫非的过程中,史铁生本人的影子也慢慢浮现。事实上,观众的直觉并没有错。在创作中,陆帕试图把史铁生本人的精神轨迹和文学创作,也融入酗酒者对生命的呐喊之中。改编前,他专门请人翻译了一批史铁生的作品,深入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
过士行形象地称陆帕为“米卢式”的戏剧导演,米卢注重建设队员的心态,而非仅仅是足球。在戏剧界,陆帕的风格同样如此,他很看重和演员的合作。来到中国后,他和演员们在一起待了三个月,带给他们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训练和建议,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里面有信任、有理解、有不舍。
《酗酒者莫非》 首演的现场气氛热烈,但对陆帕而言,这五小时可能是和史铁生最心灵相通的孤独时光。“我想铁生如果还活着的话,会以很宽容的眼光来看这个戏的,因为陆帕把他的想法实现了。”过士行说,《酗酒者莫非》是中外两位大师共同完成的创举,“这个戏将走向全球,在那些地方,铁生也会遇到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