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近代以来,中国发展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汇、融合的过程中曲折前行。如何看待中华文化或者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一直受到关注的重大命题,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莫不如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论述和观点成为 《意见》 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正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变奏和丰富实践,《意见》 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这些判断从整体上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意见》 提出的三个“迫切需要”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有了文化的自觉方有文化的自信,当下某些人还有一股盲目崇洋的思想,因此丢失了文化自信。也因此,《意见》 提出了第二个“迫切需要”即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不能不承认,提到传统文化,一些人会把它们等同于故纸堆和博物馆文化,把它们更多地看成是凝固的历史,对它们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挖掘不够,传统文化的生机得不到培育、活力得不到张扬,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做得不够。第三,就是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可以认为这是 《意见》 中最为重要的带有顶层设计和可操作性的一项长期“工程”性的系统部署。这一传承发展体系有着鲜明的创新特点,构建了从深刻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础性工作,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再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最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生产和生活整体性布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仍然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来提炼总结,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我们的整体性教育体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虽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但总体上看,还存在某些不足,尚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意见》 中首次出现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提法,明确了国民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国民教育体系正在探索形成稳定、系统、有效的做法,比如我们正努力形成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内容在教育体系暂付阙如,找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也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思考。《意见》 还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和生活。提出加强国民的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些年对规范性的礼仪在教育和传承上有所缺失。而礼仪是文化向文明转化的重要步骤,也是民族整体素养表现的重要方面。包括习俗、礼仪、礼节、礼貌、服饰、服装、言行、举止等都需要形成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系统性规范,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意见》 另一大亮点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提出要善于从传统资源中寻找题材、灵感和养分,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乎每一个时代都创造出驻留历史的伟大作品。近代以来西方大量文艺样式进入中国,几代文艺家在吸收借鉴的同时也铸就了新的辉煌,比如新诗、现代小说、话剧、电影、歌剧、芭蕾、交响乐、油画等都留下了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的成功无不是融入了民族伟大的生活和传统的精神。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时代,我们期待更多波澜壮阔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品的出现。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是中华文明薪火不绝的重要基石,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正当其时。
文/黄昌勇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