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级的画质、用心的布光和精致的配乐,这不是哪部电影大片的配置,而是讲述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照顾熊猫宝宝的普通保育员陈敏的短视频。不到300秒的视频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最近却成为点击热门,仅在微博一个平台就有1300多万人观看。
曾有人预言:短视频会是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风口,这让不少资本趋之若鹜。但在资本蜂拥而入的同时,视频内容本身也历经着大浪淘沙,人们发现,把目光投向普通人平凡生活的短视频,日渐受到更多网友关注——
300秒短视频的内容不再只有娱乐脱口秀和明星八卦,同样也能把老百姓的故事讲得感人暖心甚至富有人文情怀。陈敏介绍起熊猫宝宝,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充满自豪:“这是萌大,最会卖萌的就是它,这是小三,它们班的班长。”可其实“养熊猫比带娃娃累”,抱着喂奶的功夫还要拍拍熊猫宝宝的背———原来是喝得太急打不出嗝。憨态可掬的熊猫成了新年第一“网红”,陈敏竟也勾起网友对小学班主任的怀念———同样是面对一群淘气的“熊孩子”,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守护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短视频要脱颖而出,每一帧都要有信息量
短视频有多火? 新浪微博运营总监陈福云在去年举办的首届中国短视频生态发展论坛上分享了一组数字:微博短视频每天发布量在32万条,其中播放量在8月达到23亿次,单用户每天的平均播放时长超过15分钟。而在今日头条这样的新闻客户端,目前短视频已超越图文成为最大的单一播放题材,每天播放量超过10亿次。从后台每月90万条视频统计来看,93%的内容都在10分钟之内。
如果140字微博对应的是“浅阅读”的忧虑,那么几分钟的视频会否也是“碎片时代”的虚浮产物?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迎来爆发式增长的网络直播。不过,业界人士指出,直播侧重于现场感,由此引发猎奇内容的走红,但因即时播放的监管难度较大,不少内容打了道德法规的“擦边球”,一度乱象丛生。而短视频则需要在各大平台反复播放,在注意力时代要想更长久地留在用户的信息流中,就对内容本身产生要求,可以说,几分钟的视频要想脱颖而出,每一帧都要有信息量。
如果说,过去依靠人物自述加一些空画面,配合背景音乐是标配的话,现在不少的短视频已经堪比一部电影的预告片。有评论直言:从直播平台草根里“涨”起来的流量,最终还是流到了承载优质内容的大池子里了,各大平台对优质短视频的渴求,已在资本的青睐里显而易见。
只有表达主流价值观,才能获得公众认可的最大公约数
这个“优质”,不仅体现在视频拍摄水准上,对于内容,很多拍摄者也开始有了更多人文诉求。在过去的认知里,很多人以为网络最吸睛的莫过于明星八卦,可在不少短视频团队看来,讲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能引起公众的共鸣。二更视频总编辑王群力告诉记者:“只有表达主流价值观、温暖人心的内容,才能获得公众认可的最大公约数。而短视频恰恰开出一个微观的视角,从一家小店、一个普通人身上,可以看到城市的变迁,职业个体对于事业的执着。”
拍摄普通人的故事需要典型性。曾经上过 《舌尖上的中国》 的菊英面店每天只营业2小时,却是杭州人最爱的家常面馆之一。名气响了,食客更多,老板颜宝福的压力更大,每天打扫卫生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些街边馆子过去有个别名“苍蝇馆子”,就是讲虽然味道好价格公道,可是卫生状况不好。而菊英面店的老板却很倔强地恪守着自己的卫生准则,从摞起板凳到后厨的锅碗瓢盆,甚至是排油烟风扇和灶房的天花板都是每天擦一遍。就这样,菊英的一碗片儿川,被誉为“最倔强的面条”。王群力说,他带领团队制作的20集“中国故事·杭州魅力”短片于去年G20峰会期间在火车站、会议中心等公共空间播放。其中《纸伞一家》一集里,90后小伙辞职回到山里,选择继承爷爷制作油纸伞的这项手艺活。72道工序是传统,为纸伞设计衍生品是创新,最终他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世界时尚家居设计展,海外订单源源不断。
用镜头记录普通人的不只是专业团队。名为“人在深圳”的微博从2014年开始记录这座城市里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异乡客或本地人的故事。不管是保安、银行高管,还是全职妈妈,每个人的生活里有无法迈过的坎,也有值得分享的小小幸福。与“人在深圳”微博主几乎同时开始做这件事的还有四川大学学生朱映辉,只用一台相机拍摄,外加一部手机录音采访,累积了约800个故事。他们相信:“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倾听和记录。”正是这样看似“碎片化”的短视频人物志,让城市中的人群真正相连,共同勾勒出真实而丰富的今天中国的温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