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们记忆中的“国片之宫”———黄浦剧场再度“闪亮”登场。首个演出季,各类活动达百余场。(黄浦剧场供图)
2016年11月6日,布里根放克摇滚乐团演唱会在上海保利大剧院水景剧场举行,吸引了千余名观众来此狂欢。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童薇菁
据东方票务网数据,昨日上海地区有178台音乐会(剧)、64台话剧同时售票,演出市场人气之旺可见一斑。城市的生活早已告别单调的两点一线,因为看戏、听音乐会、观赏舞剧……生活的延长线五彩缤纷。
与滚烫的演出市场数据一样,不断翻新、上涨的还有上海剧场的数量。你知道2016年,上海冒出了多少个新剧场? 就在你生活、工作的街区里,还有一些剧场正悄悄准备拔地而起,你知道这些城市新景观的功能与蓝图吗?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加快,以中心城区旧区改造、老厂房再利用、产业园区业态调整,以及大型商业综合体文化项目的植入为代表的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正为上海剧场设施建设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开发新空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清泉在他领衔的 《上海演艺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中,梳理了上海剧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说:“建设以剧场为核心,集文化演艺、休闲娱乐、商业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消费集聚区,将是未来剧场发展的主流趋势。”“剧场+”的规划概念,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对表”超大型城市,“坐席”多少才能满足市民需求
还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就确立了“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十二五”末期,上海剧场设施布局已逐步形成集群。52个专业性剧场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中内环以内有42个专业剧场,占全市剧场总量的八成。与之相应的是,中心城区剧场的演出场次、观众人次、票房收入在全市占比也均超过八成。
黄浦、静安和徐汇区拥有剧场数量最多。环人民广场核心区剧场密度更是高达每平方公里9.3个。一些优质的演出场馆已占据演出市场的中心位置。
在剧场总量上,上海现有各类剧场124个,而人口数量不及上海的纽约却有643个剧场、巴黎有353个剧场、伦敦有241个剧场。徐清泉和他的团队建立过统计模型,如果按目前纽约常住人口833万、上海2301万来折算,纽约每万人拥有剧场6.8个,而上海每万人拥有剧场0.05个。“对表”同样是超大型城市的纽约,上海的剧场空间依然巨大。
“上海市演艺场馆目前的坐席数量尚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少掉的部分在哪里呢? 徐清泉认为,在中小型剧场,在多功能剧场,在中环外、在外环外。
“圈”“环”“带”“轴”,画出更繁荣新景观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在剧场设施建设方面谋划新发展。一是形成“环人民广场剧场群”;二是形成“都市演艺产业中轴”;三是形成“滨江创新创意剧场带”;四是形成“苏州河以北演艺新空间”。
“环人民广场剧场群”的规划是一内、一外“两个圈”。外圈是“十分钟步行圈”,包括黄浦剧场、大世界、中国大戏院、新光影艺苑、茉莉花小剧场、共舞台、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仙乐斯木偶剧场在内,只要步行十分钟,就能从一个剧场到达另一个剧场。日前,大世界已进入试运营阶段,中国大戏院和长江剧场仍在改造中。而“五分钟步行圈”距离更近:囊括长江剧场、天蟾逸夫舞台、人民大舞台。这个区域具有显著的城市历史记忆,老牌影剧院纷纷焕然新生。
“滨江创新创意剧场带”沿黄浦江岸由北向南延伸,包括北外滩艺术中心、陆家嘴金融区楼宇剧场、老码头音乐剧场,世博浦西演艺项目(凤凰巢)、世博浦东演艺项目、梦中心剧场、阿芙蒂娜剧场、上海大歌剧院。可以发现,这一构想为上海金融产业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文化的活力。
黄浦江外,“苏州河”沿岸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桃浦中央公园剧场、上海马戏城、杨浦大剧院、星梦剧场、1933小剧场、浅水湾艺术中心等将形成“苏州河以北演艺新空间”。
“都市演艺产业中轴”则是从更高的视野俯瞰城市的剧场地图,包括:虹桥国际舞蹈中心,静安现代戏剧谷,环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剧场群,浦东花木地区剧场群。
可预见的是,今后五年,上海演艺场馆设施会有相当规模的增长。业界人士认为,如何真正激活这些剧场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成为关键问题。
突破传统剧场概念:拓展演出表现维度
美国百老汇亚洲总裁马克·鲁斯说:“千万不能以为建好一个剧院后,有演出团队进入就好,一定要让观众多角度慢慢地认识剧院的特色,这才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美琪大戏院、黄浦剧场、浸没式戏剧专属剧场、虹桥艺术中心等改建或新建的剧场正式投入运营,它们或是老牌影剧院“重装”登场、或是老旧厂房改建的专属剧场,更加注重挖掘自身的特色。诚如马克·鲁斯所言,剧场文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演出中。上海近年来最新涌现的剧场,都有自己的“个性”,如上海保利大剧院请来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操刀设计,剧院本身已经成为了一座艺术品,它独特的“水景剧场”也进行了首秀。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出季”、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会员沙龙”等活动也已经成为固定的品牌,收获了相当数量的观众群。
“互联网+”与“+互联网”也带来了新机遇。专家介绍,传统剧场正在逐步探索现场演出与多屏同步、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样式。舞台演出观演形式从单向传递转为互动体验,新媒体与高科技导入舞台硬件及灯光、音响、舞美等环节,丰富和拓展演出表现维度已成为行业趋势。2016年,名导赖声川就将在自己的专属剧场“上剧场”内拍摄网络情景喜剧,这是话剧与网剧的首次碰撞。
“一些演艺机构及演艺生产者,已经突破了既有的剧场空间限制,开始与一些商企机构合作,通过翻修改造原有的商务空间单元,来开辟新的个性化演艺剧场。”徐清泉说,赖声川在徐汇美罗城创办的“上剧场”,以及虹口区1933文化产业园区创办的“微剧场”和“空中舞台”等,就是国内演艺剧场方面“泛在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手记
新老剧场,好的内容永远是核心
上海新剧场建设如火如荼,崭新漂亮的剧场纷纷拔地而起,鲜花簇拥,人气十足。同时,有一些“老”剧院在寻求突破,重新定位。剧院能否吸引观众,好的硬件设施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好的软件建设———优质演出、专业团队和忠实观众。
上海剧场数量在不断刷新,是否会出现“软件跟不上硬件建设”的不平衡现象? 很多人在认真思考。
按国际惯例,人均 GDP超过4000美元就将转向文化消费。上海文化消费市场巨大。能否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成为打开市场的关键。因此,演出数量和观众数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配比的问题,还涉及到多样性的问题。
在风格“口味”分众的时代,不是说演出越多越好,而是越“丰富”越好。剧场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稀缺”越好。只有这样,创作才能找到出口,渠道才有内容。
如何才能避免剧场沦为建筑“空壳”? 其核心在于好的内容。有舞台有灯光的建筑,要有好的演出项目,才成为真正的剧场,这就需要优秀的剧场管理者。管理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剧场的生存和发展。优秀的剧场管理者能为剧场的演出方向、运营模式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和判断,能够在文化与市场之间保持健康的平衡。上海开放、良好、生机勃勃的演出环境,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并投身其中。
相关链接
2016剧场朋友圈刷新了些什么
美琪大戏院黄浦剧场“重装登场”
4月9日,阔别观众5年的美琪大戏院正式回归。始建于1941年的美琪大戏院,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具有典型的海派艺术风格。剧场改建在“原汁原味”重塑当年原貌的同时,也在舞台、观众席、音响设备中增添了不少现代高科技元素。话剧 《商鞅》 《杜甫》 《阮玲玉》 《聆听弘一》 《戏台》 等精彩戏目先后亮相美琪,受到观众欢迎。
位于北京东路、贵州路口的黄浦剧场同样是上海老牌影剧院之一,有着83年悠久历史。11月25日,这座人们记忆中的“国片之宫”再度“闪亮”登场,首个演出季精彩纷呈,各类演出活动共计100余场。不仅有来自爱丁堡、法国阿维尼翁等国际艺术节的最新节目,更有多个精彩纷呈的公益活动令这座老牌剧院焕发出新的光彩。
浸没式戏剧专属剧场神秘亮相
北京西路1013号,原是一座总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的旧厂房,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神秘的“麦金侬酒店”,12月14日正式开门“迎客”。风靡纽约5年之久的浸没式戏剧 《不眠之夜》 上海版就在此处上演,票房火爆。整栋酒店被改装成了三十年代的复古风格,同时它也是国内第一个浸没式戏剧专用剧场。
上海保利大剧院水景剧场首秀
11月6日,布里根放克摇滚乐团演唱会在上海保利大剧院水景剧场举行,吸引了千余名观众来此狂欢,这也是上海保利大剧院自建成后首次启用水景剧场。上海保利大剧院由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其最为独特的“水景剧场”用观众席连通剧院内部,营造出湖水与建筑相互交融的整体感,能够为创意剧目提供施展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