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在大夏读书会的“上海学”系列讲座上提出,尽管鲁迅杂文写作由来已久,但直到晚年来到上海之后,鲁迅才真正自觉地将杂文当作自己主要的文学事业。在他一生所写的17部杂文集中,有12部是在上海完成的。
郜元宝分析说,这当然是出于鲁迅对文学功能的认识,但同时也是上海生活的特殊性造就。在上海,鲁迅离开了教职,重新“沉入于国民中”。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为鲁迅提供了观察中国的窗口。
郜元宝说,鲁迅获得信息,一个重要渠道是报纸。他每天上午都会阅读上海的报纸,选择话题,经过白天的酝酿之后,晚上写成杂文。此外,在上海期间,他参与了多次重大的思想文化论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水战火战,日战夜战”。而他的很多杂文,也都与这些论争有关。也是在上海,鲁迅得以接触到茅盾、郑振铎、胡适、徐志摩、沈从文、郁达夫、萧红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这些人都出现在了他的杂文里,并且被分成了各种类型。鲁迅还在上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经历了不少大事件。同时,鲁迅也在上海大量参与了各种艺术活动。这些都为鲁迅提供了丰富的杂文素材,支撑了他的杂文写作,使得他可以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反映在我的杂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