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舞剧《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图为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
图为旧金山芭蕾舞团的《吉赛尔》。
图为现代版《灰姑娘》剧照。
(本版图片均由演出方提供)
像玛莎·葛兰姆说的那样,“舞蹈是发现、发现、发现”。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评论家和艺术家们不断尝试,这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过程,他们思考如何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主题,表达对人、对社会、对时间的观点。不同于我们平时使用的语言,舞蹈虽是人类很原始的艺术形式,但肢体语言是抽象的。
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然过半,精彩纷呈的上半场不乏杨丽萍、希薇·纪莲等中外舞坛巨星的闪亮登场。而在国际艺术节的下半程,众多声名显赫的世界顶级舞团也将“豪门聚阵”,共同助力这场经典舞蹈的盛宴。
艺术理论家、舞蹈评论家蓝凡教授说,本次艺术节的舞蹈作品涵盖了好几部代表世界尖端水准的改编作品,上海舞迷“幸福非凡”。
以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灰姑娘》为例,罗姆斯基从《安娜·卡列尼娜》到《灰姑娘》,完成了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现代舞更注重个体情感的爆发,同时标榜“反对芭蕾”——赤脚用脚尖触地对抗芭蕾的舞鞋、流线型的裙摆对抗白色伞裙、向往大地的舞蹈动作对抗芭蕾向往天空的肢体表现……而后现代作品则融合了传统芭蕾和现代舞的特点,更注重叙事性,致力于把故事讲得更通俗,同时把艺术“还之于民”。
“如果说《灰姑娘》给了国内舞蹈界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让我们思考‘怎样让艺术更接地气?’引进这些经过改编后能被更好地理解的艺术作品,让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吸收先进的舞蹈艺术,也真正做到了让艺术节成为大家的节日”,蓝凡教授说。
穿越时空的恒久经典
在众多名团当中,最受舞迷关注的莫过于被誉为“芭蕾航母”的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这支孕育了无数伟大芭蕾明星、首演了几乎所有观众耳熟能详芭蕾名剧的舞团,11月16日至18日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献演《舞姬》。
《舞姬》是一块芭蕾舞团实力的“试金石”:由于该舞剧场景恢宏、服装繁复、群舞演员数量要求等众多原因,全球只有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舞团才会排演,而整剧巡演更是难得一见的机会。
作为当今全球最顶尖的古典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一直以最为精湛、完美、细腻的古典芭蕾技巧著称,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乌兰诺娃、巴兰钦、纽里耶夫等世界级芭蕾大师,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演奏绝妙融合,也成为了世界芭蕾舞台上的不朽传奇。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吴洁表示,其中第四幕所展现出的白色交响芭蕾的编舞方式,成为了许多古典芭蕾的“母版”。
托尔斯泰的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来赚足了世界各国读者的眼泪,更是被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演绎。此次由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带来的版本,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著风貌,表达人物内心丰富变化的同时,用生动的芭蕾语汇带给观众一次次悸动灵魂的叩问。
艾夫曼的艺术创作革新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此番他将二十世纪的舞台艺术和现代电影表现手法与芭蕾舞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舞台剧场制作的所有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立体的戏剧效果,将芭蕾舞的情绪表达和戏剧冲突推至极限。
名作改编魔幻呈现
作为全球最顶级的芭蕾舞团之一,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带着改编版的《灰姑娘》以中国为第一站开启国际巡演,10年之后重返上海。
俄罗斯编舞大师阿列克谢·罗姆斯基为澳芭量身制作的《灰姑娘》,融合古典风格和现代语汇,是澳芭近年的代表作。澳芭艺术总监大卫·麦卡利斯特感慨地表示,这是澳芭第8次来华了。1999年澳芭第一次来到上海大剧院演出《堂吉诃德》时,他还是剧中的演员。十多年过去,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卫·麦卡利斯特介绍,《灰姑娘》是舞团最热门的作品之一,在澳洲每次演出都一票难求。罗姆斯基采用了丰富的芭蕾语汇重现“灰姑娘”的心路历程,在对人物的设定上他打破传统,让角色更富有现代气息和人情味。该演出的布景和服装都非常奢华,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灰姑娘着迪奥风格的服装,整个舞美设计带有好莱坞复古范儿和超现实主义元素。
吴洁认为,虽然这次《灰姑娘》的版本格局还是按照原来大家都熟悉的童话故事设计的,但它综合了戏剧芭蕾的特点来突显人物和剧情,同时结合了古典和现代芭蕾,更充满浪漫和童话色彩。
原创现代舞探索本能
舞蹈评论家王晓蓝说,现代舞的发展从伊莎多拉·邓肯“抛弃芭蕾舞鞋,寻找自由”开始,到路易·富勒在灯光上的发现及其服装在内的整体舞蹈艺术,再到圣·丹尼斯在东方宗教上的挖掘,玛莎·葛兰姆的心理表现,多丽丝·韩芙莉的人道主义,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查尔斯·韦德曼的哑剧,以及海伦·塔米里斯对现实的批判,艾瑞克·霍金斯的诗性舞蹈,还有埃尔文·艾利的黑人文化及黑人生存舞蹈形式,约瑟·林蒙的人本主义舞蹈,到新先锋派默思·康宁汉的机遇舞蹈,埃尔文·尼克莱的视觉舞台,保罗·泰勒的人性的表达……各式各样的主题与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全都是出自艺术家本能的探索,以及他们对艺术、对人类、对社会的关心与好奇。
今年国际艺术节的舞蹈板块就有《长恨歌》《十面埋伏》以及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8》”等多部国内原创现代舞作品。这些代表中国舞蹈“现在进行时”的作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十分引人瞩目。
不同于杨丽萍以往的作品,舞剧《十面埋伏》首次涉及京剧、中国功夫等元素,以中国舞蹈为主调,融合京剧、中国功夫、民乐、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多种元素,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在创作编排上,她邀请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挑大梁——在舞剧中他的唱念做打十分出彩,像一根线串起一颗颗珍珠,在舞剧的起承转合中发挥了牵线作用。杨丽萍坦陈,第一次做如此具有实验色彩的舞蹈剧场,倍感艰巨。
为了展现出属于中国、属于东方的美学色彩。著名舞美设计师叶锦添与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分别在该舞剧中担任美术指导以及戏剧顾问,加入了不少装置艺术,试图突破传统模式:整台演出都不见刀枪,但有一万把剪刀悬挂空中,隐隐蛰伏危机。“剪刀寓意‘剪不断理还乱’,它是民族文化中的特殊符号,也是整台演出的隐喻。”
陶身体剧场新作《8》,是舞团创始人、编舞陶冶“直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承接《6》《7》,这部作品延续了他数位系列的创作思路,通过挖掘运动逻辑、重复叠加过程,从而呈现出身体的美学,探寻在限制中产生的可能性。
相关链接 艺术节下半程舞蹈三大看点
《舞姬》
作为俄罗斯古典芭蕾最辉煌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舞姬》首演于1877年,其出现比《天鹅湖》还要早,被芭蕾舞界称为难度最大的芭蕾舞剧。
该舞剧又称《印度寺庙的舞女》,讲述了武士、公主与舞姬之间的三角恋情,充满异域风情,并拥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全球最为热门的古典芭蕾舞剧目之一,也堪称世界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许多芭蕾经典作品都是在其基础上变化衍生而来的。无论是曼妙灵动的独舞,还是行云流水的群舞,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第三幕“幽灵王国”是剧中最著名的芭蕾场景,更被公认为古典芭蕾群舞的典范。
此番来沪演出的版本将沿用前苏联复排佩季帕在1877年的《舞姬》前三幕版本,这也是目前芭蕾界最为常见的版本。
《吉赛尔》
舞剧《吉赛尔》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德国冬日的故事》,被公认为“浪漫芭蕾舞的代表作”,获得了“芭蕾之冠”的美誉。这部舞剧第一次使芭蕾的女主角同时面临表演技能和舞蹈技巧两个方面的挑战。该剧是既富传奇性,又具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在第一幕中充满田园风光,第二幕又以超自然的想象展开各种舞蹈,特别是众幽灵的女子群舞更成为典范之作。
《安娜·卡列尼娜》
鲍里斯·艾夫曼的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抛开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故事副线,将重点聚焦于“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三人的感情纠葛,描绘了一个因为爱的激情与本能而脱胎换骨的女性。艾夫曼用舞蹈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女人的重生。对爱的激情和渴求促使女主人公奋起反抗当时社会道德准则,让她的母性之爱沦丧,让她的内心世界坍塌,使她义无反顾地挥霍她的激情并最终为之毁灭。
文汇报记者 周敏娴 实习生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