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傅盛裕
前些天,朋友圈热转一篇文章,光标题就弹眼落睛:《你才创业呢,你们全家都是搞创业的》。没进过车库咖啡,约朋友不聊点日活、融资,身边没几个拿到B轮的熟人,都不好意思在饭局露面。不经意间,这好像成了最经典的时代图景。
遥想一两年前,相同的句式,主语还是自媒体。以个人或小团体操作的自媒体,其实也经历了大幅的递迁。某种程度上,自媒体的力量,在主流的场域之外,再造了一种内容产出的生态。由薄弱走向稳定,颇为重要的一个拐点是,版权保护规则的日益明确。
上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官号推送了“公众平台赞赏功能邀请内测”,原先只是逐批内部发放的新功能,将进一步扩容。
此前,腾讯在广东组织了一次半封闭的论坛,主题之一即是原创保护。在野蛮生长的年月,坊间流传的版本是,100人做微信公众号,1人原创,99人抄袭。
而今,据腾讯方面介绍,微信的活跃用户目前已达到5.49亿。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超过1000万个公众账号里,也有几万个账号开通了“原创标签”。
无论是腾讯的“裁判员”,或是公众号的“运动员”,与会者无一例外地对“原创标签”给予了大方向上的肯定。这般众口一词,在去中介的移动互联网里,实属罕见。
所以问题就来了。何谓“原创标签”?
概而言之,“原创标签”是微信公众号开通的原创保护功能,开通标签的公众号,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抄袭。相关的赞赏、撰写评论等功能,也为内容生产机运营提供了便利。
本来,对蜂拥而上的抄袭者,原创者的维权成本高企不下,无论从时间还是操作难度而言,皆是如此。拥有“原创标签”之后,根据系统检测,抄袭文章的举报流程缩短,转载的格式也得到统一。而在平台之间,譬如知乎这样大流量的内容源,也和微信公众号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协作。
道理太确凿的事,实际的进展往往容易熟视无睹。内容维权一事,历来是原创者的隐痛。早在门户网站占据流量巅峰的时代,版权的混乱就可见一斑。同一篇文章,未经授权的转载连篇累牍,“改头换面”的情形也屡有发生。不惟作者,首发平台到了网上,也不免遭遇“移植”。
扰攘了半天的保护原创,因为并无技术支持,终究流于口号。现在,依托技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维权得以简化,这对内容生产者而言,不啻为一种福音。
讲完现状,还要讲点激励。除了防止侵权,原创者的价值是否还有其他的体现方式?除了运营者自己的变现方式,微信公众号提供了“赞赏”按钮,供后台用户打赏之用。
新媒体研究者魏武挥上周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发布了一篇文章,专论赞赏一事。其中提到,“如果自己推出的文章是属于自家原创性质的话,就能得到阅读者的打赏。这个可是真金白银,不是点赞之交。”魏老师直言,从今年2月使用这一功能开始,截至目前,半年时间的收入是小几万。而这还“委实不算什么大数字。”
诚然,大号总处于金字塔尖,对更多寻常的公众号而言,赞赏收益也许只是聊胜于无的“补贴”。不少公众号的运营者都说,打赏的钱更像是“咖啡钱”或是“交通补贴”。
但至少,从产品逻辑上来说,只要坚持原创,就能得到足够的保护,同时,又能各显神通,获取粉丝的打赏,其中的转圜空间,的确从无到有。而从用户培育的角度来说,为喜欢的作者打赏,为喜欢的内容买单,本身也有一个认知转变的过程。和网络文学的流量计费不同,单篇原创更像人与人的连接,作者站到台前,与用户互动,进而产生更强的粘性。
当然,原创之难,不是靠一个平台、一家公司就能根治的。可至少,眼下的诸多努力,从一条管道上,解决了原创者关心的两个元问题:内容向哪里去,收益从哪里来的问题。
走的人多了,路想必会更清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