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歌手》中的选手“黑天鹅”丁当。CFP/图
上周日,《蒙面歌王》播出第四期,节目中的“铁扇奥特曼”许茹芸终于揭面。戴了四期面具唱歌,许茹芸直言自己“憋到内伤”。不过,让歌手躲在面具之后唱歌,却是该节目最大的噱头。打着“只用音乐说话”的旗号,眼下走红的各路音乐综艺节目把“盲选”“转身”“面具”等“反视觉”符号几乎做到极致。
不过,听上去颇有创意的节目,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积极反馈,甚至被一些评论认为种种“反视觉”不过是创意匮乏的欲盖弥彰。有乐评人说,只能遮住半张脸的面具、声线辨识度颇高的选手,油腻浮夸的音乐改编,削弱节目趣味性的比赛规则,都让节目遭遇不少争议。各路“不看脸”的音乐综艺所折射出的,恰恰是瓶颈期音乐真人秀的“突围”乏力。行至此时,不管是从综艺噱头还是音乐水准,音乐真人秀已处于水穷之处。如何再去开发和创新,可能还要回到“音乐”两个字做文章。
移植中,偏离“音乐重心”
《蒙面歌王》移植自韩国MBC电视台制作的同名综艺节目。每期节目6组歌手戴上隐藏身份的面具,分两轮进行演唱PK,最终观众评审投票最高者为当期歌王,摘下面具直接晋级半决赛,而连续三期进入不了第二轮比赛的要被淘汰。由淘汰者自行决定是否摘下面具。
熟悉韩国综艺的网友很快指出,国内节目规则与韩国原版节目有很大的不同。在原版节目中,淘汰的歌手告别舞台时才会揭开面具。而在国内节目中,则是每一期胜出者揭开面具。更不必说,中国版歌手面具欲盖弥彰,很快连同歌手的声线将他们的身份“暴露”给观众。播出至第四期,不消说成功揭面的李克勤、丁当、孙楠和许茹芸,尚未揭面的李泉、沙宝亮、曹格也被观众一一猜出,就连刚从主持人转型歌手的欧弟也被“耳尖”的观众辨认出来。歌手名单在节目一开播就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只留下猜评团嘉宾一脸迷茫,在猜人上“绞尽脑汁”。
“一开始身份就揭晓了,后面的比赛还怎么玩?”难怪网友发出疑问。有人则干脆调侃,“当胜利者摘下面具参加最后决赛的时候,这个节目又变成了《我是歌手》”。
不过,对比两国歌手生态,造成这种局面也在所难免。韩国参赛歌手多为偶像组合成员,难有单独发声的机会,所以声音辨识度甚至歌手个人知名度都没有那么强。而反观国内选手,嗓音高亢的孙楠、声线醇厚的李克勤,都是歌迷再熟悉不过的歌手。为了掩藏身份,歌手不得不变换声线,隐藏自身特色,不少因此难以完全发挥。基于此,无论怎么营造神秘感,“猜”所带来的乐趣已远远无法与韩国原版节目相比。
“猜”上失去优势,理当在“唱”上给予更多关注。尽管国内猜评团嘉宾声称,“遮住脸之后传递给观众的感情是更直接的”。可节目中的演唱,总会被猜评团无谓的“是谁呀”“猜不出来”打断,嘉宾伊能静甚至“情到深处”跟着唱了起来,严重影响观众的视听体验。而在选手的演唱和改编上同样也是乏善可陈,只有李泉依靠小众歌曲的多样尝试尚带来一丝新意。《蒙面歌王》这一次的综艺本土移植,让网友大呼失望。
造噱头,改编越来越“油腻”
如同《蒙面歌王》中歌手欲盖弥彰的面具,如今荧屏上的音乐真人秀,同音乐仿佛还是隔着一层。如果说早期选秀“超女”“快男”无论是出身草根的选手,还是当时的节目制作水准都可以用“青涩”形容的话,如今的音乐真人秀固然拥有更专业的音响、更豪华的歌手阵容和更具娱乐效果的节目编排,却愈发生出一种“油腻”之感。
选手的造型表演浮夸,张靓颖在一档不看脸的音乐选秀中的出场服装十分抢镜,成了时尚博主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少歌手追求炫技和新鲜感,歌曲改编引入不少西洋流行乐元素,却失去原曲本来的隽永意味,比如有乐评人认为,《中国好声音》里的经典老歌,清新小调被改编成节奏布鲁斯,爵士摇滚风,一时精彩却难真正打入人心;演唱一味追求颠覆性和华丽感,许茹芸在《蒙面歌王》演唱崔健的摇滚经典《一无所有》,说是挑战自我,可其原本温柔剔透的声音发挥不出来,在副歌部分吃力攀爬,实则是削足适履;而《中国好声音》更是推出“双盲眼选手”——选手藏在幕布之下唱歌,不仅连导师看不到选秀长相,观众也难辨其“真身”。一位全职妈妈“反串”演唱黑豹的《别来纠缠我》,嗓音浑厚粗犷,幕布一落令观众大跌眼镜。微博乐评人“耳帝”评价:“这也是这季选手质量下降后节目组的一个保证收视率的无奈选择吧。”
选手质量下降或许还是次要原因,观众的日渐审美疲劳,才是所有音乐真人秀节目组所真正忧虑的问题。于是“全方位”地制造噱头,寻找刺激点成了一些节目的优先考量。可当音乐无法成为节目吸引观众的核心元素,那么表演和秀的部分也只是空中楼阁,越是玩出位,越是不对味。
不久前《我是歌手》中,韩红、孙楠铆足劲儿一争歌王,没想到却成就了李健的意外走红。没有炫技的舞曲改编,没有博气势的大嗓,他的音乐如同一泓清泉,静静流进了观众的心里,润物无声。这,或许才是音乐真人秀离音乐最近的部分。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