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全球金融论坛——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含义”研讨会嘉宾合影
“你是怎么破产的?”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这样回答:“大概分两种。一种是慢慢地破产,一种是突然破产。”
十年前,世界经济就是这样。
“眼下金融危机过去了十年,我们仍未做好准备,而全球金融格局的十年巨变不仅意味着全球金融体系的改善,更暗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昨天和今天(10月15-16日),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主办、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独家支持的“2018上海全球金融论坛——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含义”研讨会上,一系列充满困惑和亟待探究的话题在中外众学者的脑力碰撞中正渐渐明朗起来: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多大影响?各国分别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有怎样的应对方式?
在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含义研讨会上,中外众学者展开脑力激荡
应不应该有国际借款机构的最后屏障?如果有,是谁?
尽管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是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新挑战不减:贸易战风险增加,非金融部门杠杆率达到历史最高,全球资产价格飙升,汇率和资本流动不稳定,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这些都可能危及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IMF原副总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John Lipsky剖析了后金融危机十年的持续挑战,他坦言,全球投资不足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所在,危机之后的金融体系需要更多的资本。首先,在竞争的环境下,应当更加公平地进行规范和监管。目前,对于周边金融范围的监管还未完成,应整合监管和监督改革,建立可信的解决机制。其次,要进行风险评估、同行评估与阶段评估。最后,在危机中要加强系统稳定性、确保紧急流动性,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贷款机构作为风险屏障。依据目前的形势,主要是央行这类大型机构及其他机构的流动性后备支持。“要稳定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多边机构根据条约与规则,提供国际基金货币组织的流动性流通工具。另一方面,应该将这种多边机构制度化,成为一个原则或者一个主要的工具。”
IMF原副总裁、John Lipsky教授表示:金融危机前和金融危机后,全球对金融体制的监管强度依然不够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指出:解决债务危机的根本办法是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韩国如何远离金融风险?建立完善的货币转换置换机制
“金融危机十年后,风险增加,合作在减少”,韩国仁荷大学客座教授Jung Taik Hyun 表示,在金融危机前,全球的GDP增长率维持在5%的水平。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率降至3%。尤其在国际贸易方面出现了结构性地变化。在危机前30年中,中国的贸易增长处在核心位置,全球的生产曾以中国为供应链中心,韩国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的生产已趋近饱和,这给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
Jung Taik Hyun提出了若干应对之道:首先,虽然G20已经加强了不少国际间的合作,但还需要做得更多。面临经济大箫条的前景,一方面,需要中美这样大的经济体进行更多地合作。另一方面,应充分强化现有的区域贸易架构,尤其是亚洲16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合作框架”。其次,应扩大国际间的货币合作。为什么韩国在2008年以后较好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因为我们有比较好的货币转换计划,摆脱了30亿美元的缺口。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现在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建立完善的货币转换置换机制,提高整体经济效益。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房地产的次贷危机,韩国由于依靠中国经济体持续发展,因此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此外,在解决旧问题之余也需满足新要求,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是一种新的扩张现象,需要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审慎使用融资工具。在韩国,针对网上金融工具的适当立法被推迟,直到上个月才最终确定。
韩国仁荷大学客座教授Jung Taik Hyun 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的生产已趋近饱和,这给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
欧洲面临的新挑战:英国脱离后如何整合市场、提升活力?
“监管不是要管死,而是为了促进市场规范,将活力释放出来”,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首席经济学家、Steffen Kern从欧洲视角和监管角度来看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新挑战,他谈及金融危机之后,欧盟的金融体系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使得整个系统维持稳定,且填补了一些漏洞,比如G20议程在整个欧盟范围内进行了落实,包括跟进出台了65个法律,调整了资本市场结构,规范和促进了市场的活力,实现了市场上的效果。另外,在欧盟范围内,G20议程的大部分主要针对非银行机构、引资银行机构,有效地扩大了规范的直径范围。虽然在系统当中仍有一些风险,但较危机之前已加以控制了。
G20议程调整了资本市场结构,规范和促进了市场的活力,实现了市场上的效果
Steffen Kern认为当前欧洲市场上还面临着诸多风险,包括股市高估,英国脱欧带来的阴影,地缘政治的经济影响,以及对外贸易的下滑等。英国脱欧给欧盟带来的挑战如怎样强化资本市场的活动?以何种方法支撑资本市场的融资?如何应对欧盟内资本市场融资的萎缩?“目前,最重要的方面是进一步整合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市场,不仅可以弥补漏洞,也能确保整体的标准化和一体化,在新的层次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新兴国家如何跳脱危机?需要流动资本,还是政策指引?
在过去几年中,金融市场周期的激增和崩溃的频率不断增加,IMF研究部副主任Jonathan D.Ostry 阐释了其背后主要的原因:一是国内状况,二是海外环境。他指出,在新兴市场存在一种共鸣现象,即金融市场周期同步发生的趋势。有些全球化的外部因素在推动、影响所有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之后,我们需要深入地研究危机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哪些不可持续的因素造成了这一后果。” D.Ostry给出的答案是,过度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了经济不可持续发展,以及与金融体系、信用体系相关的风险类别缺乏有效的管控。
如何更好地应对金融全球化?D.Ostry希望能形成一个“政策指引”,为新兴国家提供具体的政策上的指导,让新兴国家充分利用金融的全球化,真正从金融全球化中受益。“我们应尽量减少汇率风险的波动,使之回归到公允价值的水平。同时,在资金流入时,控制汇率上行的波幅。另外,也要控制好国内经济过热,避免增长过快。”
新兴国家如何跳脱危机,与会嘉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张礼卿则提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全球行动可以抑制新兴市场金融动荡”,他认为,管理资本流动的责任不仅在新兴国家,也在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共同努力。进一步说,需要发达国家采取更多的监管措施,管理它的资本流出。“在G20和IMF国际治理框架下,我们要探讨是否签订一个关于全球资本流动的全球管理的国际协定,例如IMF协议的第六条款,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于国际资本流入管理的政策框架。美联储也应该在采取货币政策的时候更多考虑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产生的一些不稳定情况。”
“危机后,各国中央银行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增大了;总量收缩、结构改变,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前所未有的显著化和复杂化……”,会上同步发布的《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和中国对外金融》报告中,七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未来趋势成为了与会者们讨论的焦点。在危机爆发十年后,美国经济表现强劲,欧元区复苏态势明显,中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步入新常态……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为各国带来了不同的挑战与机遇,而不断提出新问题,思考新对策正是将挑战变为机遇的良好开端。
作者:袁琭璐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