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与陈卫平共话《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家》
编saying:
好消息!文汇讲堂7月下旬出版的第4本演讲、访谈录《大国厚土: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复兴》已售千册!在书多、活动多、还“很好逛”的上海书展上,该书签售活动成了哲学人文爱好者的一大追逐热点。刚参加完世界哲学大会的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世界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演讲《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家》,就“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价值以及中国现代哲学家应如何激活中国哲学生命基因”等问题做了清晰扼要的梳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对话点评。讲堂今日作分享。
由讲堂采写的两位嘉宾的长篇访谈均收录在《大国厚土》一书中,同期还有杜维明、邱仁宗、杨国荣、郭齐勇、吴晓明、童世骏、赵修义、刘放桐、张汝伦、高宣扬、安乐哲、桑德尔等三十多位中外哲学大牛的访谈与观点。
成中英: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人伦观和宇宙观
中西方认识智慧:西哲重知识,中哲重伦理
哲学这个概念怎么开始,有没有一种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的哲学?过去人们认为,只有西方有哲学,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否有哲学传统与如何理解哲学有关。四十年前我刚到美国念书时就遇到了“何谓哲学”的困惑。“哲学”一词最早由日本近代哲学家西周教授译成,基本反映希腊“爱智慧”的传统。“哲智”代表一种智慧,也代表一个人的自我理解、对事物的了解以及人生态度。但中西方对智慧的认识有所不同。西方的文化传统以古希腊哲学为背景,西方学者所言的“哲学”是关乎智慧及对智慧的说明、理解、认识与社会应用;而中国学者将哲学融入实际生活当中,把智慧用在关于宇宙、宗教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尽管理解有不同,但都属于哲学范畴。因此,中国有哲学是毋庸置疑的。
▲成中英解读中西方对智慧的不同认识
哲学的目标始终是“人” 的自我满足
过去的100年来,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等都是由西方界定,而今天,中国也有理由和权利向世界“说明自己”并界定西方。彼此界定是中西方哲学相互理解、认同的前提——对于一个都能面对、参与和接受的人类未来,一个真正全球化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过去50年间,我在美国所做的工作,就是尽量地发展、发挥或者说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哲学的含义。这是一个复杂耗时的过程,既要发现中国文化思想、典籍奥妙中的差异性和重要性,还要充分认识这种思想、典籍等的现代性意义。这种现代性意义便是哲学在过去和现在的目标。
我认为哲学的目标是人的自我满足或自我理性的满足。即它要求人们打开理智之门,找到代表美好生活境界的光,从而忘掉忧愁、忘掉烦恼。正如孔子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有一种明朗、崭新的方向。他看到自己和自己存在的状态后,不断突破,且无所恐惧、无所忧虑,从而达到一种人生的境界。所以西方人称“真理无畏”,即“我心光明”。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从孔子到现在的儒家学者始终重视内心包容——自足。
现代性是人的更新,是理性、知性、悟性
但是哲学似乎正在丢失这一传统观念,在普遍性的要求下,哲学渐渐成为对具体事物的一种说明、看法。哲学要求我们使用开放式的态度、思维和能力,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肯定自己的传统哲学。我想,“哲学的目标”尚不会改变,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传统哲学仍然有其现代性意义。
这种现代性意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层面的现代,即我们生活在现代;二是意识层面的“现代”,即从现在出发来理解过去。现代性体现在行为方式,体现在社会制度或者自我规范,是一种新的价值观,但同时,现代也从古代继承发展而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传统包含具有生命的哲学传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一文化的更新之中,产生出一种新的光明和动力,代表一种新的生命和无限的活力。
总之,哲学的现代性不以文化的现代性为根源。现代性是人的更新,是一种理性、知性、悟性的成就,所以中国有哲学就像西方有哲学一样,但他们在不同方面、层次,可能都有所不同,但作为精神的光明,它们是一致的。
▲哲学爱好者们汇聚书展,品读传统哲学的现代味道
孔子思想代表了两种传统:人伦德性传统和宇宙智慧传统
中国哲学有哪些传统?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发展不是一天造成的,其中体现出一种突破的力量,能够在不顺的情况或者是动荡的时代下重新建立其文化。历史上就有这样非常深刻的对文化根源的认识。以孔子的思想而言,分为早期孔子和晚期孔子两个阶段,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两种思想。
第一种思想是以德性、伦理方式治理天下。早期孔子很关心周代文化、社会、政治等问题,他思考如何发挥人的本性德性来建立文明社会和伦理的治理方式,从而决定社会与君主之间权力的正常关系。他53岁开始周游列国,目标是能够带动一批有志之士,改善民生。
第二种思想即晚期孔子更具有宇宙的智慧,以此探讨生老病死,探究人的价值,但这种思想往往被忽略。68岁的孔子周游列国回来时,就与弟子们谈论天地变化、谈论《易经》、谈论人在天地中的处境。而乾坤两卦讲的就是天地。每一爻都有其变化和意义,显示出中国人对生命变化的认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卜卦,了解卦的含义,解释其吉凶……这些都是孔子在后期讨论的问题,所以《易传》非常精妙,具有一种宇宙的智慧。
现代哲学家:在人伦资源上,加入希腊传统和宇宙传统
在今天,经过长期的历史回顾,我们拥有一种更高的自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新时代。晚期的孔子思想和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在今天都拥有更好的视角,“大清明”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大清明是根据稳定的思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全面透彻而无偏蔽的境界。所以现代哲学家,一方面拥有传统资源与底蕴,另一方面又能与新的文化交融。
二十年前,我提倡新文化到中国来,经过多年的奋斗,北大在希腊成功申请到了在中国举办世界哲学大会。我觉得中国哲学的智慧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今天首要认识的问题就是伦理的价值,它是孔子早期思想的核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去阐发孔子后期的人文学,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中西方哲学更好地融合、交谈、学习,促进人类新发展。世界文化包罗万象,包含希腊文化,也应该包含中国对宇宙历史、生命历史以及对人生最基本的训练或体验的理解。
陈卫平:孔子为何要设置“小人、君子、圣人”三个目标?
中国哲学的个性化表达正在得到世界哲学的承认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点评
成中英先生其实论述了三个问题。
首要问题是中国是否存在哲学。中西方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但提问方式不同,给出的回答页不尽相同.中国方式极具个性。当我们在国内高等学府谈论中国哲学的同时,必然会联系到西方哲学。然而,在欧美主要国家,情况并非如此。欧美名牌大学内常设哲学系,但其中并不包含中国哲学。他们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和论述放于东亚系或者宗教学系下。日本的东京大学本来有以中国哲学命名的研究机构,现在把“中国哲学”改为“中国思想”。此外,欧美主流哲学家普遍沿着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的思想,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思想,只有类似儒家那样的伦理道德格言等。然而,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不争的变化正在眼前发生,世界哲学承认中国有哲学并正努力了解、认同它。
为什么中国有哲学?中国对于哲学的表达与追求,用一个字概括即可——“道”。《周易》中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与“器”相对应,器指具体事物,道指普遍性原理,这和哲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原理不谋而合。
哲学除了追求普遍性原理,还旨在为人们提供价值观。马克思曾说,哲学家的重任不在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而在于通过价值理想的指引来改变世界。中国哲学的“道”中也包含着“真、善、美”这一价值理想的含义。如孔子所言,“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道”指的便是价值观或者价值理想。这和西方哲学研究真、善、美是一致的.然而,我们对于哲学内涵的表达与西方的又有所不同。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如果用《周易》来康德的这句名言,“头上星空”便是我们常说的“天道”,“道德律”便是“人道”。因为儒家认为人禽之辨就在于是否具有道德自觉.人道最根本的问题,在中国哲学看来就是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即我们所说人性的“性”,因此中国哲学学者常将“性”与天道联系起来,并作为哲学思考主要对象,赋予中国哲学独特的追求与表达。
▲讲座结束后,等候签名《大国厚土》的听友排起了长龙,场面十分火爆
现代性意味着在新的时代,激活传统基因来创造当下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对现代性的理解。“现代性”不能拘泥于时代维度,而把传统与之对立起来.我们需要思考,如孔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言论与思想对我们今天来讲是否还有价值,这需要现代哲学家进一步地将其发扬光大并激活它的活力,也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以孔子思想为例,它既继承了周代的礼乐文化的传统,又承担了时代赋予的使命——试图解决当时社会需要它回答的问题。而在回答时代问题的同时,它触及到了宇宙、人生中最根本的问题。正如这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学以成人”——如何成为“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表达,也是中国哲学其它思想流派的追问与探索,这体现了中国哲学“道不远人”的现实品格。
“道不远人”意味着哲学与人的生存意义牢牢相连。《中庸》有句话:“极高明而道中庸”,即最高的境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得以提升的。以我们熟知的雷锋为例,《雷锋日记》里有段名言:“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活着是为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但是很少有人深入地思考——吃饭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吃饭只是为了活着或者活着只是为了吃更好的饭吗?雷锋给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回答。这种平凡恰恰反衬出他的“非凡”,这便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的一个现代版本。习总书记一再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雷锋应该没有看过《中庸》,但是这种传统哲学的基因早已深植于他甚至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当下,我们要把中国传统哲学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部分、仍富有生命力的基因发展出来、发挥出来,再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价值。
▲最高的境界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提升的,如《雷锋日记》中所记录
如何追求现代理想:君子、圣人、小人分类中的智慧
第三个问题是现代哲学家离不开传统。
既然要激活传统基因的现代价值,那么现代哲学家便不能离开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话语照着说一遍,这不是哲学家做的事情。研究传统哲学,需要还原典籍文本的原意。在古代典籍中存在大量难以用现代汉语解释的词语,甚至出现现代人对古籍思想的误读,如“唯女子小人难养”,其中的“女子”指的是谁?与我们现代语义中的“女性”有何不同?我们不仅需要历史学家为我们还原古人思想的文本,更需要哲学家对古人的思考——对宇宙、人生的根本性回答,对真善美的追求,探寻这些思考的价值、智慧与现代性意义。再以本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学以成人”为例,这里“成”为动词,在今天看来,儒家的成人之道便是我们常说的培养理想人格。
如何实现“成人之道”?孔子为世人设定了三种人,即小人、君子、圣人。但是孔子又说了,自己不是圣人,圣人我也没有见过。我们对此会感到很奇怪。现实生活中没有圣人,因为圣人是完美无缺的,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提“圣人”?很明显,在他的语境里,圣人、君子与小人相对。君子会犯错误,但君子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成人之道”要求你追求理想,而理想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君子是在现实的土壤当中成长起来的,是可以实现的一种“设定”。那有了君子即可,为什么还要提圣人?因为“君子之过,日月之食”,人有惰性,常会“原地踏步”,停止进取。当你因犯错而被批评时,想着明天再改,但缺乏改的动力。于是,孔子为我们设定那个完美无缺的目标——圣人,推动我们像颜回那样做到“不贰过”你要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如果只要圣人而去掉君子,也是不行的。因为面对完美无缺的圣人,你会觉得自己一生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时,心里便产生焦虑,而后自暴自弃——既然一直做不到,还不如放弃;这样的“成人之道”就会由于缺乏现实性而流于虚无。所以君子、圣人、小人的设置,就是在“成人之道”上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这就体现了儒家的智慧。
▲不时有逛书展的书友们前来讲座现场咨询订购《大国厚土》事宜
讲到现代哲学家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激活,不能不提到成中英先生对于中国管理哲学建设的开创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所教内容均来自西方,其实中国早有自己的管理智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中国管理智慧在哪里?它与西方管理学又有何不同?成中英先生做出了回答。他创立的“C理论”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管理学相联系,以中国管理哲学为研究对象,强调中国管理的对象包括人。因此,如何将其运用到个体生命、实际社会及社会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体现了一种现代智慧。所以说,从传统的哲学里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现代哲学家进一步去研究、去发掘。
文汇讲堂第4本演讲、访谈录《大国厚土》收录了三十多位中外哲学大牛的学术人生与观点,以人文情怀展现文化生命力,出版后受到学界及多方好评
【图书目录】传统新生
杜维明 倪培民 吴 震:世界伦理困境构建与儒家天下关怀
郭齐勇 吴晓明 郁振华:“修己安人”在当下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黎红雷 茅忠群 程 霖;传统文化与经济效率
安乐哲 姚新中 孙向晨:个人主义与儒学伦理学的互融与挑战
谢遐龄 干春松 葛 荃:国家治理中的传统文化要素
哲思访谈
成中英:是第三次谈“中国哲学再创造”的时刻了
邱仁宗:“跨人文”“后人文”是对人文主义的丰富吗?
杨国荣:原创性是中国哲学的话语权之本
哲人求索
杜维明:“做”儒家哲学——人类意义的普遍价值
郭齐勇:从“认同”走向生命的实践
黎红雷:培育企业家,不做“老板”,做“老师”
安乐哲:把“和”带出唐人街的西方儒者
谢遐龄:让哲学具有生命,更“接地气”
吴晓明:与马克思对话中思考现实
王德峰:带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
张汝伦: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童世骏:“业余哲学家”的Memory和思考
俞吾金:“不怕荒谬”的幸福的追求者
高瑞泉:探寻现代人的观念世界
陈卫平:敏于行但不讷于言的冯门君子
刘放桐:因为好奇,结了一辈子的杜威缘
中西交会
桑德尔:我需要尖锐的批评
伯恩斯坦等:现在正是中国人阅读杜威的好时候
赵修义: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在新中国的曲折发展
高宣扬:六十年流浪的“此在”
追忆普特南:多变还是自我超越?
追忆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中国哲学家
作者:袁琭璐 翁彬婷
编辑:周俊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