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晓、徐明棋、张国华、陈凤英(从左到右)在对话中深入解读进口博览会的“不一般”。
6月9日,文汇报社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了第122期文汇讲堂,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和上海市商务委总经济师张国华共话 《中国举办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战略意义》。
外交
陈东晓破题——
主场外交三亮点:经贸外交、首脑外交、民间外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
今年是五年来我国主场外交活动最多的一年。如果将全年的外交活动视为一场交响乐,那么四场主场外交就是围绕一个主旋律的四个分乐章。我理解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旋律是:开放促机遇,创新促发展,包容促合作,公平促正义。在中国与世界关系产生历史性变化的今天,我们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向国际社会展示我们扬帆再启航的宏伟蓝图,奏响我国和各国打造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例如,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开篇着力体现了新时代的博鳌精神,通过进一步宣示扩大开放,中国推动了亚太区域,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再上新台阶;在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环节,着力提升新时代的上海精神,突破务实合作瓶颈,助推扩容后的上合组织行稳致远;9月份的中非合作论坛主题尚未确定,我的理解是着力倡导新时代的 “南南合作”创新精神,使中非合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作为收官之作,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应该展现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开放精神,通过做好 “6天展会+365天效应”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展示新时代中国开放范围扩大、方式创新、领域拓宽、层次加深的成果,推动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朝着更加开放、平衡、普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发挥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功能。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功能,从外交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平台建设:一是发挥进口博览会提高中国经贸外交的综合能力。二是发挥进口博览会中首脑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全面发挥政治引领、方向引领和理念引领,充分展示中国国家元首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 “首席讲解员”的风采。三是发挥进口博览会的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与地方外事平台作用。做好提升上海国际全球影响力这篇大文章。而每位上海市民的素质与风采都是提升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的重要写照。
经济
徐明棋:重视进口,将倒逼中国产业升级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和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平均外贸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多年来的贸易增长率远大于GDP的增长率,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中国国民储蓄率偏高。其次,经济转型时期,加工出口比重大必然会形成贸易顺差。从微观层面看,出口退税、出口融资相对便利、出口市场的稳定性和信誉度等各种因素导致企业更乐于开拓国际市场。再者,许多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相比发达国家低,服务贸易方面存在逆差,但无法抵消货物贸易的顺差。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向全球宣示,中国已经认识到需要更加平衡地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重视知识产权,提升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经验已经证明,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增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尤其是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大背景之下,未来重视专利以及其他技术的贸易,尤其是进口,对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增强和结构升级都至关重要。扩大进口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非常密切。
在制造业的内部,结构也在向技术和质量型的行业转向,比如整体制造业的投资水平正在下降,但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水平仍然维持高位,同时知识产权进口费用也不断增长。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知识产权购买国。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与贸易状况存在高度相关性,进口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高度相关。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不断增加,说明我们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发展的同时,也重视进口高新技术。2011年商务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建立了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交易服务平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将为知识产权交易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希望它能够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中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为货物进口提供展示平台,还要为中国技术进口和服务进口提供平台。
在产业上,相对来说,我们的制造业开放程度较高,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所以,接下来服务业将进一步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我们将放宽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这一领域的扩大开放一定会进一步增加服务业的进口。
总体来说,中国大市场将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变得更具吸引力,将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将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提供更多动力。
▲201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货物进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制图:徐晓斌
改革
陈凤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伟大举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
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新时代新矛盾下,中国在贸易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次伟大的举措。目标是高质量的进口,最关键是要助推国家伟大复兴的两个阶段的实现,所以意义非凡。而上海又一次站在了伟大创举的起点上。
在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中美进行经贸磋商的当口,举办进口博览会,我们更要了解其重要意义。
从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来看,21世纪是亚洲世纪,国际博弈已从大西洋两岸转移到太平洋两岸之间。美国2017年经济规模高达19.3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24.2%,中国是12.24万亿美元,占15.3%。尽管中国人均GDP是8800美元,美国为57000美元,但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后,美国有被直追的紧迫感。从1万亿到10万亿中国走了14年,美国走了31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3%,美国仅为百分之十几。因此,美国在2017年的 《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上,将中国列为 “战略竞争对手”,经济上的 “修正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发展已成既定方针。
从美国国内来看,美国社会生态引发美国政治的逆向发展。美国最富前三甲的财富相当于美国50%的人口即1.6亿人或6300万家庭的财富。这导致特朗普提出了 “美国最伟大”的目标,要扫清全世界阻碍其发展的障碍,一上任就退出TPP,在美墨边境竖起隔离墙,对欧盟征收钢铝税、汽车税;为11月的中期选举顺利过关,中美经贸问题则是见效快的赢得选票的抓手。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一方面中国的飞速发展让西方对华预言彻底破灭;另一方面,中国科技领域的弯道超车让美国感到害怕,301调查就意在阻挠 《中国制造 2025》。
如上背景下,我们要明确四点:
一,扩大开放将助我国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才有高发展,高发展将推动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我们的GDP不能建立在欧美核心技术基础上,否则我们的发展不会持续和稳定。
二,要认真对待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挑战,解决经贸中存在的问题,正确思路是扩大彼此开放,坚持合作共赢造福人民,惠及世界。
三,中国不会成为日本。上世纪末,日本陷入 “失去 20年”,关键在于 “十年九相”和 “五年六相”的政治不稳。
四,要有持久战准备。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应对任何挑战。
上海购物
张国华阐释——
“要购物,到上海”:打造有全球辐射力的消费名片
▲上海市商务委总经济师张国华
为什么要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要从整个全球视角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把握。
全球城市在以消费拉动经济上功不可没
2010年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2013年,我国首次成为世界货物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但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奥巴马在2010年提出 “贸易倍增计划”后,2016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出口了2万多亿美元,但只进口了1.8万亿美元。美国与我们相反,美国进口2.3万多亿美元,出口1.8万亿美元。
中国进出口的不平衡也是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出口和进口能力都很强大,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强的话语权。
中国扩大进口的目的在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商业繁荣迈上新台阶。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过程中,中心城市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所有的全球城市都是全球性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集聚地,集中展示地、销售地;也有很强的综合消费吸引能力。相对来说,上海只有他们消费力的三分之一,大约50多亿美元。美国的纽约州,商务贸易创造的就业和GDP,包括批发贸易运输和仓储都是第一大产业,占了四分之一的就业人口。
打响 “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面对世界经济更加依赖消费需求拉动的新形势,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前几年,上海GDP增长速度从8%下降至6.9%,但消费始终保持在8%左右,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对经济稳定起到了基础作用。但是,去年上海有近4375万人次前往国外消费,人均境外消费2650美元,是美国人口境外消费数额的2倍多。这表明国内供给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专门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形成与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业文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
首先,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支持品质消费、时尚消费、服务消费,扩大对国内外消费的吸引力,提高全球消费集聚度,消费服务便利度,形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业。去年上海吸引境外消费者800多万人,人均消费只有800多美元。上海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争取更多境外消费回流的免税政策,扩大免税店的规模,促进免税政策改革创新,吸引更多游客在上海消费。
其次我们要集聚来自全球的优质商品,发挥进口博览会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全国优秀商品,引进更有实力的零售商和销售商,实现 “足不出沪买全球”的需求。要在外滩和上海黄浦江两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品首发地。
第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街商圈,主要打造两条街,重塑 “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 “百年淮海路”形象,打造陆家嘴、豫园等10个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商街。建设多层次差异化区域商圈,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派商业街区。
第四,打造具有全球辐射力的消费名片。打响 “上海购物”的城市品牌,“要购物,到上海”。同时把上海购物节打造成 “买全球、卖全球”的推广平台,建设国际时尚之都。
同时,我们要建设一个令人放心的消费环境。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体现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体的使命担当,打响 “上海购物”品牌体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上海更加稳健地步入卓越的全球城市行列。
▲四位嘉宾多维度的精彩演讲获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听众们踊跃举手提问,对进口博览会充满期待。
圆桌对话》》》
国际进口博览会面临的挑战
为何说进口博览会“不一般”?
陈东晓: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主席曾说 “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如何理解 “不一般”的深意?
经贸外交行动:鼓励发展中国家的主场外交
张国华:首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全球第一个专门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世界上促进贸易的创举。其次,不仅是货物贸易的展览会,还是服务贸易的展览会。第三,参展的主宾国元首将会受邀出席虹桥经贸论坛。第四,首次有国家展,64个国家将会做国家形象展,有点和世博会类似。目前,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的1700多家企业踊跃参展,第五,鼓励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体现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宣示,因此这是一个重大的经贸外交行动。
第二次革命:高质量全面对外开放的标杆
陈凤英: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从国际形象而言,进口博览会是展现新兴大国的负责任的姿态,是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中国会从需求方去影响世界贸易平衡;从国内改革开放而言,这是40周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革命,上海要展示在高质量发展中为全国服务,继续发挥上海自贸区先试先行的引领作用;从主场外交来看,请进来的方式和走出去一样,都是介绍中国。同时,可促进人民币成为稳定的集散货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国经济而言,进口博览会可以缓和中美经贸磋商期背景下的全球贸易平衡。
进口博览会肩负的是第二次全面对外开放的高质量高起点,也是一个标杆。
年年办下去的最大挑战?
陈东晓:中国进口博览会要一年一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得 “不一般”,目前来看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倒逼中国整体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
徐明棋:如要可持续性就要考虑市场的开放程度是否与外商期望值高度配套,其中涉及技术原因、标准原因以及市民接受程度,也有海关、商检等效率提升、措施保障,还有制度、体制等要素。比如有些商品尚不在开放名单之列,开放时间表是多久?进口博览会客观上会倒逼中国整体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变消费观念:美好生活需要各国特色产品
张国华:我希望改变一些消费观念,消费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国际高端品牌,购买每个国家优质且有特色的产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享受高性价比的生活,比如格鲁吉亚和智利的葡萄酒品质也很出众。进口博览会能够促进进口市场的多元化,更好地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让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陈东晓:当前新技术发展迅猛,电商、跨境购买等新事物一夜间流行。这样传统的商品展览、建立一些商圈真能让上海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购物中心吗?
需要电商,也需要体验和服务,融合销售是趋势
张国华:进口博览会筹办当中,也伴随着这样的疑问。从这次企业报名的热烈程度远超预期来看,证明各国对实物展示仍抱有非常大的期待,今后全渠道营销是大势所趋,比如阿里巴巴已经开出了线下无人店。
商品加服务和体验是一个大趋势,纯粹的电商存在短板,即便有 “小红书”等电商易从国外买到正牌商品,每年仍有超过1亿人次到国外旅游,且人均消费达2600多美元,原因是在海外购物有现场服务。在上海非常红火的星巴克旗舰店,可直接看到咖啡如何磨制、服务员如何配置的全生产过程,体验可增加购物的愉悦度和可信度。包括延伸的一些便利服务措施,如入境免签的政策,在江浙沪已延长到144小时。
面对电商冲击,注重服务与体验是不少商店依然很有人气的原因。有数据表明,实体零售商店的增长速度和上海电商的发展速度正趋于一致。所以,我坚信 “上海购物”有着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
本次演讲音频请登录文汇微电台(APP喜马拉雅·听-搜文汇讲堂 2018)收听。
摄: 本报记者 袁婧 见习记者 邢千里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