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saying】今天上午,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发出题为“教师节快乐”的公开信宣布:一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即2019年9月10日,他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届时由现任集团CEO张勇接任。马云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教师是他最喜欢的职业。他表示离开阿里后要回归教育,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会让他无比兴奋和幸福。辛勤的园丁为国家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在这特殊的日子,文汇讲堂致敬所有老师和讲堂历届所有嘉宾!
这一期讲堂直击,我们分享同为教师的华东师大政治系教授吴冠军的“爱情”课——人生最大、最永恒课题,政治哲学的角度是否会高于心理学和实践感受?
“已渗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网购’行为,充分证实了雅克·拉康‘消费欲望是被制造出来’的理论;面对人工智能日益成熟的时代,你并非在与机器竞争,而是在与其他对新技术极度敏感并娴熟利用的人类进行竞争;爱情虽然说到底是个不幸事件,却也是我们得以活得像人的关键……”爱情、消费主义、人工智能,这些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前者是永恒话题,其间是世纪特征,后者是时代突变,在华东师大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的最新随笔集《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中,却整合在政治哲学理论中,阐释为伦常生活的另类解读。日前,在上图的新书分享会上,吴冠军以“后人类纪我们如何寻找真爱”为题,将爱情放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环境,探讨如何判断、寻找、发展真爱。
▲华东师大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
人类与人工智能区别不在于量而在于维度,“爱”是坚实力量
“做接地气的哲学,用哲学概念来分析流行文化和日常经验”,是吴冠军参与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激进阵线联萌”在学术圈分得流量经济一杯羹的秘诀。在他看来,真实的社会现象,如果能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反思,将是对往后日常生活的极好指引,比如“人工智能”、“喜茶”、“知识付费”、“维密秀”……吴冠军对这些热门事件都曾进行过哲学思考。而对于爱情的哲学解读,吴冠军也颇有心得。
通常我们认为爱情应是个人的、私密的情感,而吴冠军引入了“后人类纪”的概念,将爱情与后人类纪时代下全人类的尊严联系在一起。他介绍,人类纪被定义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在过去七万年的地球史中,人类作为独特的物种,看似不起眼却成为影响地球最重要的因素。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似乎走到了人类纪的边缘,越来越多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可以代替人类,那么人类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又如何证明它存在的尊严?吴冠军认为,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足以构成现实威胁,更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文明。它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人类不再是这个星球唯一的主宰者。当见证AlphaGo打败人类顶级棋手,我们不知所措甚至充满绝望,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与人工智能区别不在于量而在于维度。人工智能的背后是精准算法,而人类还有另一个维度的力量。古往今来的不少人把这个力量叫做“爱”。
此前,在华东师大2018年度“校园阅读主题日”教育学部专场上,吴冠军推荐了来自两位当代哲学大师的三本哲学著作:阿兰·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齐泽克的《事件:哲学在路上》以及由两人合著的《当下的哲学》,从哲理彼岸审视“爱”,分享了一场关于爱的人生思考。这次他将“爱情”聚焦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后人类纪的宏观层面审视人类爱情的永恒性与独特作用,无疑为听众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巴迪欧著作《爱的多重奏》(左)、巴迪欧与齐泽克合著《当下的哲学》
爱的三个属性汇成认知真我的力量:突发性、自发性与重塑性
那究竟什么是爱?吴冠军在解读这一问题前,首先提出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地基——“理性经济人”预设。他在新作《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的序言中写道: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各种分析模型,都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预设上,即人都是保全生命、趋利避害、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它的升级版本,就是人的行动基于一套进化形成的生物化学算法,你以为自己拥有自由选择、自由意志,其实拆开来一切都是算法。当代学者、《人类简史》三部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就是生化算法论的代表人物。吴冠军拒绝赫拉利论述——不管把人视作经济动物抑或生化算法,有一个力量始终溢出在外。那就是:爱。或者说,爱本身就是一个“奇点”,已有的“规则”碰到它都不再有效。
吴冠军用英文中对爱的表达——“Fall in Love”(译为爱上一个人或陷入、坠入爱河)来解释“爱”:其中“fall”有失重、坠入之意——打破“理性经济人”对爱的预设。换言之,爱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且不为个体所控。当我们自以为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时,突然有一股力量闯入我们的生命,于是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甚至茶饭不思,这股力量便是爱。爱难以由理性选择来决定,具有无法掌控的自发性。因此,当你徘徊在两个人间,无法做选择时,其实你对这两个人都不谈不上“爱”。
对于生命,爱具有极大的重塑性。当爱作为一个事件时,它不仅是生命中的一个故事,它更是能重新塑造生活框架的力量。讲座现场,吴冠军以自己一位学生的亲身经历为例,她在恋爱后由衷地感觉幸福,“我终于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上海,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城市,为什么兜兜转转并吃了那么多苦头,原来都是为了碰到他”。由此,爱的力量颠覆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甚至发现了更真实的自己。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曾说,“心有其理,但理性对它一无所知”,即我们无法用理性的言语描述情感的复杂性及其缘由。恰恰因为这样,人类的情感——爱,才能坚守在算法之外,不被轻易取代。但吴冠军又引用徐志摩的一句“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啊,容不得恋爱!”,可见爱情只是人之爱的一部分,吴冠军将其定义为“爱的上半场”,它并非一瞬间或者永恒的心动,更像是一个人生通道,通往“爱的下半场”——婚姻中的共生智慧。
▲吴冠军将爱情视为人生通道,通往“爱的下半场”——婚姻,分享其中的“共生”智慧
隐藏在爱的名义下的四大危机:幻想、套路、交换、颜值
吴冠军并没有直言夫妻之道,而是以人类纪的发展史观照社会最小单位的形成。人类之所以能从微不足道的物种演变成强大社群,就在于我们学会共同生活。基于此,组成了社会最小的构成单位——家庭,再衍生家族、城邦甚至不同国家联结起来的世界。“我们以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去思考个人生活的同时,个人生活也映射了时代的走向”。吴冠军强调,在爱的“下半场”,真正的挑战就是,如何彼此共同生活。
爱有深浅,亦有真假。那么,哪些东西是隐藏在爱的名义下的假爱呢?吴冠军概括了“四大危机”。
首先是幻想。
年少时,我们都会憧憬怦然心动的时刻,那种连心跳加速都会被我们成为“小鹿乱撞”的美好,实际上不过是荷尔蒙在作祟。常有女性喜欢将偶像剧中的角色带入现实,成为择偶标准,但是偶像剧的设计始终不是现实。当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落差逐渐拉大时,我们就已陷入以爱为名的“幻想”危机里。“幻想”不过是设定的场景,而非真实的生活,思考爱上一个人的源头,不去一味相信心动的感觉,才能不被这一危机所困。
其次是套路。
何谓套路?吴冠军戏称,“套路就是你在谈恋爱时会去做的事情,但共同生活后绝不做的事情。”一旦陷入“套路”,便为两人关系埋下诸多隐患。两性之间存在许多观念上的差异,其中最常见的便是男性不能理解自己的女朋友的“非理性消费”,女性埋怨男朋友的态度转变——追求自己时恨不得“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追到后却什么也不肯付出。事实上,这种差异始于那份“套路”营造的浪漫幻想。原来当时种种心动、契合不是爱,是幻想与套路。
接着是交换。
建立“交换”的前提是双方状态均为稳定。“门当户对”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智慧,但放在变动的后人类纪背景下,生活天天发生变化,“门当户对”已然站不住脚。人的寿命在这个世纪,很有可能会变得长得多。但这也意味着两人“相守”的时间变长,从而加剧变量产生的不确定性。一旦生活发生变故,双方散去,这份爱便无疾而终。
最后一个也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危机——颜值。
我们往往难以判断一个人的美貌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加工而成。即便相遇时是最美的年华,但往后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会见证彼此的容颜老去。每个人都会走向白发苍苍,不以颜定终身,才能捉住真实的心动。
“爱的上半场与下半场的关键性区别在于,后者为共同生活的日常状态,唯有思考、辨清前者隐藏的危机,才能顺利过渡到下半场,收获真爱。”吴冠军如此总结。
▲现场读者认真聆听,详尽记录吴冠军总结的“四大危机”与“三大智慧”
日常相处的三大智慧:爱的言说、对抗记忆、“二”的真理
“谈恋爱可以是非常状态,但在一起永远是日常状态。”吴冠军紧接传递了日常相处的“三大智慧”——爱的言说、对抗记忆和“二”的真理。
在西方文化里,表达爱意是简单而直接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们习惯含蓄婉转地表达情感,尤其当两个人共同生活后,爱虽融入日常生活,却少有言语上的表达。语言使人独立而丰富地存在,从简单到复杂,人类学会交流、沟通,由此建立“我们”的概念和彼此的关系。无论喜怒哀乐,共同生活的日常便是把柴米油盐变成离不开的习惯。“爱的言说”在于勇于言说、善于言说,让对方懂自己,更愿意分享彼此。沟通是一种努力,但语言本身存在误导、误解的可能性。因此,吴冠军直言“沟通是艰难的”,甚至是“带着枷锁跳舞”,但爱的魅力与无穷力量就在于所有为爱的沟通能在明知不可能还依旧坚持的共同框架下创造出无限可能。
“对抗记忆”,即深记彼此幸福的时刻,有意忘记悲伤与痛苦。记忆并不是纯粹的经历的搬运工,“它做了很多手脚”,吴冠军指出创痛性事件最容易被我们所记忆,比如在生活中,彼此意见不一致的时刻很难忘记,甚至不记得不一致的原因,但却记得那一刻留下的伤心。不要吝啬告诉对方“你所做的一切我都记在脑海里”,一起走过的人生,需要双方一起留住那些美好。
而关于“二”的真理,即用两个人的视角看世界。把“自我”留在个人空间,共建“二”的场景,学会换位思考以及朝同一方向共同努力。
▲吴冠军新书《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将爱情放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环境,探讨如何判断、寻找、发展真爱
用学问反哺生活智慧:学问是实践的、生活的智慧
关于“二”的场景与共同框架不仅适用于人与人的相处,也适用于国家间的往来。吴冠军从小家的智慧延伸到大国的交往中,“在不同层面上,我们都要努力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不同的心灵之间建造彼此的共同体。”家庭通过血缘、情感联系成最小的共同体,国家通过共同的信仰、文化、语言、民族等形成共同体。面对当前世界上部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我们同样要谨慎思考背后的相处智慧——如何沟通,如何建立共同框架,如何共创世界人民的美好回忆等。
沟通越困难,越有必要付出智慧思考。这种智慧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实践、生活中的学问,它需要在生命中流转起来,因为每个人的见解都存在盲点,“我的视野永远只能从我的眼睛里看出来,我的思考没有办法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唯有在不断分享与交流中,学问才能成就具体问题,形成变动、广博的智慧,“永远保持倾听的可能性”便是吴冠军认为的做学问的智慧。
▲讲座结束后,吴冠军为热情读者签名
纵观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剧烈的“文明威胁”,它也带来了深度的伦理挑战。有人预测,在不远的未来,99%的人将成为“无用之人”。当劳作被取代,成为器官供应者的人只是被养着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去谈作为人的尊严?又如何去改变世界?在吴冠军眼里,爱是生命里流淌着的无限活力,更是柏拉图眼中对智慧与形式、美与善的炽热追求。尽管爱是一场不被“理性经济人”控制的“灾难”,但我们始终为之憧憬、努力,深陷其中并将其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因为爱使我们活得更像“人”。
作者:文汇报记者袁琭璐 实习生翁彬婷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