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国际项目委员会主席里卡尔多·波佐(Riccardo POZZO)
8月24日晚上,第124期文汇讲堂在《全球视域中的中国哲学》这一主题下火热开讲,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国际项目委员会主席里卡尔多·波佐(Riccardo POZZO),在主讲中分享了如何从东西方的不同视角来看待哲学中的创新、包容和反思。对话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教授、FISP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谢地坤 ,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教授、北师大特聘教授倪培民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在三轮话题互动中诠释了哲学的新使命,引发了现场三百余名听众的思考与共鸣。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党委书记童世骏在全场点评中提出了“六种哲学意义的对话携手克服‘概念贫困’”。
昨日已刊发了现场点评与互动精要,看五位刚从世界哲学大会上走来的中外学者如何答疑听众的哲学之问。今继续分享波佐的主讲内容,明日将刊发嘉宾圆桌对话。
波佐: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危机,东西方哲学并肩创新、反思与包容
受邀来此交流是我莫大的荣幸。我的题目是“东西方哲学:创新、反思与包容”。首先是导论部分,即文化创新。接着介绍世界哲学大会的相关信息,我觉得这对大家而言是有用的。之后我给大家讲三个概念,创新、反思和包容,我试着从东方和西方两个视角来解读它们。
对话就是一种文化,“字典”一词的希腊词源意为通过航海让沟通成为可能
首先我想引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他指出:当孔子和老子在中国生活与教学的时候,佛陀所在的印度诞生了《奥义书》,正如查拉图斯特拉之于波斯,众多先知之于巴基斯坦,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柏拉图之于古希腊,“所有这些名字所蕴含的一切同时发生于中国、印度和西方”。雷米·布拉格(Rémi Brague)指出:“字典”这个词的阿拉伯语叫做?????(qāmūs),该词的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十二泰坦中的一位——Okeanós(?κεαν??)。该词最开始的字面意义是指水流的延伸,它能环抱所有大陆,使航海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沟通成为可能。
我们现在有“对话的文明”的概念,该词由杜维明教授所发明(此前在北京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杜维明教授在其无与伦比的演讲《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中提及了这一概念)。按照杜先生的说法,“对话的文明”的要求要远远高于“文化的对话”,因为前者是一种植根着对话本性的文化。“学以成人”是一个需要不断前行的工作,我们只有浸染于艺术与人文领域,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方能构成文化创新的基础。
▲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杜维明在其演讲《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中提到“对话的文明”的概念
反思:西方有从康德传统开始的为达成理解的磋商,东方则主张先人后己
事实上,成为一个哲学家的标准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哲学若想实现创新、反思与包容,就必须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思考。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面临全球化时代的挑战时,哲学家能在这个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当前,从事研究工作意味着政府或者私人机构进行投资来创造知识,创新似乎与知识变现形成了关联,这些新形式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改善了公民的福祉与服务(这些服务的成本效益往往已经被最大化了)。但是哲学是关涉文化的。衡量上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我们改进投资在文化中的社会容忍度而言至关重要。价值、社会的需求与期待,为校准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基础。
我们再来看看“反思的社会”,该概念主要指称如下观念:在现代公共领域中,公民们以互相理解为目标而进行的磋商与恳谈。在西方传统中,这一思潮可以追溯至康德的《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 1790)和黑格尔的《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3),并在哈贝马斯、费希金、贝克、吉登斯、赖希、费拉拉等当代哲学家的思想中得到发扬。现在许多社会当下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后人类、知识的碎片化、注意周期和数据存取等现象,都值得我们进行严肃的反思。
在东方,杜维明的论述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他看来:“人从来不是静态的结构,而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成长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坚持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呢?我们当然可以想出一个整体一致的观点,主张先人后己。因为我们意识到了别人,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不承认别人的存在,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可以想见,我与他人的关系先于我的自我意识。”(上述段落摘引自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一文。)
▲康德著作《判断力批判》(左)和黑格尔著作《逻辑学》
包容:借助沟通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与和谐,中国与欧洲诉求相同
在世界哲学大会上的开幕式上,中国的教育部长陈宝生的精彩演讲中专门提到包容概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说,当面对传统与文化中出现的信任危机时,文明意味着我们要借助开放与学科之间的新整合,来管理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应当了解世界,相应地,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在这种新的叙事下,智力、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需要协同努力。总之,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借助沟通去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不仅中国需要包容精神,欧洲也有着同样的诉求。20几个国家,15亿人口,多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汇,使欧洲不得不学会包容。此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需要借助哲学在思维层面实现某种革新,这些革新以包容和反思为主旨,涉及到教育、终生学习、医疗保健、城市发展与改造等各个领域。文化必须是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具有适应性的以及构建性的。无论我们来自何处,包容与反思都是我们在交往行为中所必备的。学会这两种精神对于一个公平的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需要一条能够形成广泛社会联结的独特进路。
▲在世界哲学大会上的开幕式上,中国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我们要借助开放与学科之间的新整合,来管理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北京世哲会再次从欧洲到亚洲,意味着哲学的对话文明趋势已不可逆转
此处,我顺便介绍一下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该会议的重要性对于国际学界而言可谓举足轻重。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和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ilosophical Societies,简称FISP)共同举办。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哲学教育工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成立于1948年的第十届世界哲学大会(荷兰阿姆斯特丹)。该联合会是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onseil International de la Philosophie et des Sciences Humaines,简称CIPSH)、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的下设组织,也是全球哲学界最高规格的非政府组织。其主要构成机构为世界各地的哲学研究所。中国的FISP代表成员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哲学会(台湾)。
每次世界哲学大会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在FISP的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1900至今所有大会的召开时间与地点。从法国,到瑞士、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捷克共和国、荷兰、比利时、墨西哥、奥地利、保加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在1998年以前,世界哲学大会都在西方国家召开。2003年,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亚洲进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承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哲学大会。此后,韩国首尔也获得了第二十二届世界哲学大会(2008)的举办权。在意义非凡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希腊雅典,2013)之后,今年八月,世界哲学大会再一次造访亚洲,来到了中国的北京。世界哲学大会的举办地从欧洲移步亚洲,标志着哲学的对话文明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波佐认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举办地再次从欧洲移步亚洲,标志着哲学的对话文明趋势已不可逆转
文化创新:从笛卡尔大会到2024年康德大会,哲学叙事应对全球化挑战
在介绍了大会之后,我想专门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首先,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创新概念。技术创新会给我们带来社会与文化的创新,进而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不止一次地与技术创新相遇,而现在我们正在面临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坚持创新、反思与包容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设计科学与社会合作的蓝图,厘清当下的困境以及提供解决思路。
如何鼓励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对话呢?“文化创新”听起来好似一个矛盾体,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地充盈于社会与技术的创新之中。文化创新需要交往的空间——其间,公民们可以围绕着公共利益,交换自己的经验。这些不局限于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科学中心,还包括“艺术与人文的数位研究基础建设DARIAH(Digi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for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的缩写)”在内的共创平台。
哲学家无疑为社会的创新带来了实质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们的成就,世界哲学大会在二十世纪曾发起过多项活动。例如1937年召开于法国索邦的第九届世界哲学大会就被命名为“笛卡尔大会”(Congrès Descartes),以纪念笛卡尔《谈谈方法》(Discours sur la méthode)出版三百周年。该次大会由瓦莱里经办,包括勃朗德尔、布伦瑞克、俄瑞斯坦诺、罗斯、弗兰克、马里坦、莱维尔、奥加提、沃尔、马塞尔、贡塞特、德布罗依、卡尔纳普、赖兴巴哈、古耶和柯宾在内的众多知名学者发表了演讲(本雅明也参与了此次会议)。哲学家们在这次二战前夕的会议中,对因果性、决定论以及科学的统一性做出了精彩的论述。
哲学亦会给二十一世纪带来很多财富。2024年是康德的三百周年诞辰,我相信,2024年的康德大会一定会像1937年笛卡尔大会那样在哲学史上留下壮丽的一笔——我们期待《康德著作集》(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第一部分的新编版、第十四届国际康德大会以及其它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活动。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墨尔本,2023)将会成为康德纪念活动的先声。二十一世纪最大的挑战是全球化,我们需要一个哲学叙事来应对它,而康德关于登临权(right of visit)、友好以及主权的论述无疑为该叙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谈谈方法》(左)与《康德著作集》
携手教育,借助创新的工具展开三种合作,哲学会形成新生代的系统变革
哈贝马斯曾将黑格尔详加论述的一个概念“直抵事物的反思”——从存在的浮面通达本质的根基,就像是用反射的光线照亮原先不可见之物,或创造一个原先不存在的图景——来应用于社会。全球化借助其非凡的力量,将当下时代的当务之急呈现了出来:社会需要包容与反思,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全球化在社会与文化创新、安全与健康、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带来的影响。我有一个案例(关于一位在意大利求学的华侨二代的生活经历)可以证明文化创新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展开的。在稍后的圆桌谈话中,我会仔细介绍该个案。
减少不平等和社会排他是未来欧洲不得不应对的挑战。与此同时,创新的新形式与公民参与等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欧洲的巨大潜力。欧洲一体化的持续离不开社会的包容、创新与反思。
理论、事件、纲领、事实以及现实生活是当今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我们不去借助新的教育工具去参与和构建知识,那么国家叙事、同一性的意识形态等问题将仍然被少数群体所关注,进而影响到多数群体——我们不应忘记那些曾经辐射整个世界的历史事件(比如关于大屠杀的恐怖经历)。相应地,创新教育与培训政策能够增加劳工的生产力、社会平等以及最终实现民主的参与进程。
想必大家都知道“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实文化是实实在在地嵌入于这些目标之中的。此处,哲学与它们亦有交集。比如健康与幸福(目标三)、素质教育(目标五)、性别平等(目标五)、体面的工作和经济增长(目标八)、工业、创新与基础设施(目标九)等等。
哲学致力于建立以证据为本的教育,以及适用于所有教育学业水平(覆盖整条创新链条,从学校到劳工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就业政策。在理解尊严、不同传统带来的差异以及由于历史、哲学和宗教层面的无知所造成的威胁等方面,创新贯穿始终。因此,哲学必须展开三个层面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行为科学、宗教科学、历史学、经济学和地域研究相结合;在应用研究领域,去关联性别研究、社会凝聚力研究、跨文化研究、经济不平等研究;就企业创新的维度而言,与就业平等、人力资本与人才素质、工作组织发展相联系。
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哲学都会形成新生代的系统变革。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谈论公共利益、分享经验与交换空间,我们就会看见改变。
有趣的是,当今世界的创新、反思与包容离不开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引导(几千年前,中国学者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杜维明提醒我们:“人是关系的中心。”
谢谢大家!
精彩瞬间
▲加拉格尔、童世骏、波佐及波佐夫人(从左到右)阅读文汇讲堂宣传册
▲波佐多维度的精彩演讲引得听友频频记录
▲开场后,嘉宾与听众们观看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宣传片
▲效仿世哲会上的提问方式,听友们在提问区有序排队,依次提问
作者:波佐 章含舟 李念
编辑:周俊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