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由上海市档案馆等策划制作的8集微纪录片《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 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首播。这是沪上利用档案资源向全球观众讲述党的故事的有益尝试。该片每集8分钟,以丰硕史料全景式再现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6年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部纪念建党95周年的外宣作品,该片力求用史实说话。上海市档案馆馆藏360多万卷 (件) 档案中,很多都与党的历史有关,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是真实性的重要保障。比如,《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影印本);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日报关于1920年陈独秀筹备纪念“五一”活动情况的记录;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关于蒋介石、白崇禧等申请出入公共租界通行证的材料;蒋介石1927年3月 31日致银行公会的信函;大量反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五卅运动以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历史照片及档案文献等等。
片中着重介绍了一张来自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陈独秀“刑事记录卡”。“刑事记录卡”正面上半部分系表格式,填写姓名、年龄、身高、职业、籍贯等,并贴有在狱中拍摄的陈独秀照片,下半部分写明其被捕原因和处置结果,背面有陈独秀指纹印数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份史料与文物价值兼具的珍档,它反映了陈独秀在上海3次被捕的经历。
该片还解密了不少史实。1936年,在巴黎出版的 《全民月刊》 连载了一篇纪实报告———《随军西行见闻录》,作者署名“廉臣”,自称是一名国民党军医,被红军俘虏后留用,后跟随红军一起长征。文章文笔优美、情节感人,描述了中央红军自江西出发直至胜利渡过泸定桥为止,历时8个月、途经6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总结了红军能够获胜的原因:军心团结、民众的支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领导才能,最后向国民党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这是最早向世人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著作,比斯诺的《西行漫记》早面世一年多。1936年7月,当斯诺到陕北采访时,此文的单行本已在巴黎和莫斯科公开出版了,为后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廉臣”是谁?抗战初期,有人以为他和斯诺都是美国人。直到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红旗》杂志重新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才明确指出“廉臣”是陈云,这一身份之谜在保密了近50年后终于真相大白。
该片的另一大亮点,是将历史事件置于城市地理学的观察视野中,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上海独具一格的地理、历史与人文特色密不可分。《毛泽东传》 作者、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肖特担任该片历史叙述人。他以25年BBC出镜记者的语言功力和饱满激情,通过诗意的描述和理性的评论,带领观众去思考一个世纪之问:“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他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