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实验结果无法重复,多国科学家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
■对于一个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在他做出优秀工作时,应该理性客观看待其成果,不应过分拔高。而当他遭到质疑时,也应保持客观理性,毕竟科学发现总在质疑中前行,新技术也是在不断推敲中一步步走向完善的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学术声誉,正在坐过山车。
在今年5月2日的 《自然-生物技术》 上,韩春雨发表了一篇论文,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 的Argonaute实现了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并发现NgAgo作为一种DNA介导的核酸内切酶,适合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基因组编辑。这一成果由于与目前实验室最为流行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各具优势,引起全球同行的广泛关注。又由于韩春雨完全在中国本土接受高等教育、所在学校科研条件并不优越,因此他的成果被认为是一种“逆袭”,有媒体甚至称其为“诺奖级”成果。
然而,越来越多的同行发现,他的实验无法重复。7月29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多位科学家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建议《自然-生物技术》 杂志介入,要求韩
新技术真是“诺奖级”的?
韩春雨的论文在 《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后,被 《知识分子》 微信号报道,引起媒体关注。对他的成果,从“一项出色的工作”逐步提升到“诺奖级”。
他的成果创新性到底有多大? 业内人士分析,肯定够不上“诺奖级”这样的原创性,因为这项成果是对2014年一
位荷兰科学家的发现的改进。韩春雨团队实验里所用的一个核酸内切酶家族Argonaute,就是最早由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的约翰-范德欧斯特研究组证明了这一家族的同源蛋白酶,可以有效地利用单链脱氧核糖核酸作为短介质,去相对精准地切割基因组靶点。
范德欧斯特的这一发现开启了基因组工程的一个新篇章,因为之前的大多数基因组工程研究是基于RNA的,这也
包括现在最流行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这一进展给大家引入了一个新的思路去进一步改造。但他的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实验温度过高,生命科学家当然希望能在37℃工作,使分子保持生物活性。而韩春雨的工作是找到了一株可以在37℃工作的Argonaute。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说,如果这个工作未来可以发展成熟,得到推广,将有很大应用前景。
由于韩春雨没有留学背景,又在科研条件并不优越的实验室做出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成果,才显得特别引人注目。虽然这不可否认的确是一项出色的工作,但其原创性其实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