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闵行区公布了“十三五”规划中24个区级专项规划,成为在全市率先完成并发布专项规划的区。这24个专项规划聚焦破瓶颈、补短板,其中18项涉及社会民生和跨部门协同。根据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闵行区将打通58条断头路,治理129条重污染河道,到2020年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8%,新建绿地500公顷,构建“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左右。阶段目标为,到2020年初步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主城区。
打造南北科创桥头堡
闵行区“十三五”规划明确,将持续打造“一轴一带三大功能区”,即一条城市联动发展轴,一条黄浦江两岸发展带以及“大虹桥”现代服务功能区、“大紫竹”科技创新功能区、“大浦江”城乡统筹功能区。
此次专项规划更为闵行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功能集聚区设定了考量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6.5%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2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专项规划明确,闵行区将打造南北创新创业高地。南部以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打造紫竹创新创业走廊,推动紫竹核心区科技小镇规划建设,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不断涌现创新人才与成果,打造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北部聚焦南虹桥地区,整合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创新要素与资源,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社区。
同时,依托“零号湾”和沧源路开放式创业主题街区建设,打造创新创业的示范功能。依托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开放式创新平台,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功能。依托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塑造涵盖技术转移、项目培育、企业孵化、企业加速和产业推进的“接力式”创新创业服务功能。
智能化“点亮”传统制造业
制造业,一度是闵行区的优势产业。闵行区发改委主任李炜介绍说,此次专项规划特别“点亮”了区域产业发展路径———构建迈向中高端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
规划明确,闵行区将彻底改变以镇、村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的顶层设计,建立区、镇和园区公司利益平衡机制,引导区属国资、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和区域转型开发。把闵行区东部、南部地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承载区。全区年度工业总产值力争保持在3300亿元以上。
一方面,将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优势地位,制定、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清单,加大劣势产业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同时,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突破发展,大力推进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发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鼓励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研发,布局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引导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智能化改造。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
量化生态宜居指标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能通过专项规划中的诸多数据得以“量化”———全区路网密度达到3.60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左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住房、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发展更均衡,到2020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三五”时期,闵行全区范围内轨道交通站点将达77个。北部地区加快实施轨交13号线西延伸,争取七莘路沿线轨交规划落地,加强吴中路加密线规划研究。南部地区加快5号线南延伸和15号线建设,推进龙吴路加密线规划研究。东部地区加快建设8号线(三期)。同时,基本建成滨江、紫东两大公交枢纽。到2020年全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0%左右。推进58条“断头路”连通工程,织密道路微循环网,均衡分担干线公路的交通压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村与集中城市化地区的快速道路通行网,打通一批农村“断头路”,进一步减少和控制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加快完善农村污水管网,到2020年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8%以上。强化许浦港等村沟宅河整治,推动农村地区“退厂还林”,优先通过实施林地建设进行土壤修复,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
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完成129条段重污染河道整治,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对全区中小河道全部轮疏一遍,加强水系沟通和综合调水能力,到2020年水域面积保有率达到8.7%。
重点推进大型居住社区绿地、黄浦江滨江绿地、吴泾工业区综合整治绿地等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外环绿带,建成开放浦江郊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