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草案我看了,整体很好,对规划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裴钢这样说道。
虽然上午刚刚听取了政府工作报道,但积极履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几乎没有停顿,就开始在各自代表团里展开了激烈的审议与讨论。而“十三五”规划草案中浓墨重彩描绘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内容,则成了很多代表委员们口中最热议的话题。
科创中心,基础还是人才
“有人对我说,推动上海科技创新进步的主体是研究型企业。对于这种说法,我既同意也不同意。”在裴钢看来,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除了企业,还有科研院所与高校。但规划草案中对推动企业发展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对如何进一步解放大学的生产力却关注相对较少。
“象牙塔里的科研人员了,这群人一旦被‘激活’,能给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带来无限活力。”他建议。
政协无党派界别委员黄春华则表示,建设科创中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基础。他在提交的提案中建议,要从供给侧着眼,构建多层次、多类别、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为满足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培养创新创业型多维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一批通晓国际化规则、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的人才。
用“三个一”释放企业能量
在另一个讨论组,来自企业的市人大代表袁欣,则正因为规划草案中的内容而倍感振奋。
“我注意到规划草案中有一组数据:‘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约13.9%,彼此有一定差距;但在‘十三五’期间,GDP增速调整为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则调整为‘与经济同步增长’。”袁欣认为,这一数字的调整,预示着政府机构将给予实体经济更大的支持,并帮助部分企业转型。
“上海要推动建设科创中心,就一定要大力推动企业创新,通过推动企业来推动全局。”具体该如何做?袁欣提出了“三个一”:帮助一批面临困境的企业实现转型,帮助成立一批研发费用占总开支10%至15%的高科技企业,以及借助自贸区,推动建设一批国际化企业——不仅业务收入的一半来自海外市场,还要在海外有投资、有经营,不能只有贸易。
拆墙,包括“心里的墙”
有人说要重视高校,有人说要重视企业。市人大代表、杨浦区区委书记诸葛宇杰在小组讨论发言时,讲了他的心里话。
他表示,根据目前的经验,从高校到企业的这条路已经比较顺畅,但从企业到高校的这条路却相对不那么顺畅,对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而言,沟通成本可能更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机构在“架桥”沟通科研机构与社会企业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争取打破科研机构和所在区域之间的“墙”,包括实体围墙和“心里的墙”。
他特别提到了位于五角场创智天地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称这里就将是一座基于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原则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新人签署协议拒绝鞭炮
除了科创中心,在今天的两会分组讨论中,还有很多规划草案中的亮点内容,成了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的内容。
如,市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绮表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上海的“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再如,围绕规划草案中提出的一系列环保目标,市人大代表王玉香建议说,能否尝试由婚姻登记处与新婚夫妇签署《禁放烟花爆竹协议书》,条件允许的话,再送一份电子鞭炮。
文汇报记者 叶松亭
(本文编辑 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