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中)潜心研究中西医理论,吸取两种理论之长。 (龙华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沈湫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医生今年50岁,在26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都在为探究人类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而努力。在今年的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他多年的工作有了回报——“补肾益精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机制和推广应用”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选题:瞄准世界级难题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并发的骨折危害性大,该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清楚,目前的防治方法还不理想。
治疗骨质疏松症难,用中医治疗更难。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中医“肾主骨”的理论,王拥军团队首创“补肾益精法防治骨质疏松症”,并开展了规范的临床试验和深入的机制研究,最终形成了多个重要创新性成果。
方法:中西医结合触类旁通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里,挂着一幅施杞教授的题词:“大道岐黄,薪火相传。”承载着题词人对中医骨伤科事业明天的期许。
王拥军的老师就是施杞。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王拥军在施杞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和王永炎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带领下,率先系统地开展了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王拥军也承认,中医现在的地位有点尴尬,这种尴尬源于中医的太“玄妙”——许多原理、方子说不清楚,只能凭借医生的经验、感觉来判断,而老师传授学生,也强调学生靠“悟”才能学好中医。
这种说不清楚的事情到了喜欢“刨根问底”的王拥军手里,总算碰上了对手。由20多味药配在一起治疗颈椎病的中药复方,究竟哪些成分起了关键作用,一直没有作过系统研究。王拥军团队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逐一对20多味药的成分进行筛选。第一次筛选,发现其中有15种关键成分对脊柱病有明显疗效;进一步筛选,又发现其中的7味药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拥军认为,要让中医尽快获得国际认可,就要做到中西医结合。他本身就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典范,既熟谙阴阳五行、气血藏象理论,又能流利地用英语撰写论文。在中西医思想共同指导下,王拥军团队首次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和软骨细胞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脊柱力学失衡学说。在26年的时间里,他的研究团队完成了6447例次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调查,开展了200例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并在全国1520余家医疗机构及580余家社区卫生中心推广使用、制定临床与实验规范化方案并在300多家医院和科研院所推广应用。
为人:从医到药的薪火相传
在王拥军医生的诊室内,总是等候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这些疑难杂症到了王拥军手里,也许只要按捏耳朵穴位、拉拉胳膊、查查脊柱,凭借疼痛大小、活动障碍的位置,就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法,让人不得不钦佩中医临床治疗的神奇。
神奇疗效与王拥军采用辨证论治的“中医综合疗法”,都有诸多门道,需要对患者进行细心指导和流程化服务。初诊的患者都会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与相关检查,看完病后,学会了药物内服外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专人一对一教授如何做操锻炼。这一团队化的服务模式,在“看病难”的当今,保证了中医传统、医疗特色、服务模式的传承。
这样贴心的服务,除了在患者心中树立了对中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据悉,王拥军团队在26年时间里孕育出了33名博士后以及18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而王拥军的探索之路,毫无疑问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