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本报资料图片)
在林其谁的心里,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迄今为止基础科学领域内的最好成绩,也是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最近的一次。半个世纪以前,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就是参与该项目的三家单位之一,那时刚进入生化所工作的林其谁成为项目组的一员。探寻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对于正在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上海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问: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创新度究竟有多高?
林:这是一个完全创新的项目,就创新度来说甚至超过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很了不起,但在中国开始做之前,已经有美、俄、英等国家做出来了,证明这条路在理论上是走得通的,我们做时不需要考虑可能性的问题,只要考虑怎么做就行了。而牛胰岛素的工作是我们领先于国外做出的成就,是我们证明它是可行的。
问:您在该项目中做了哪些工作?
林:我是1960年加入这个项目的,当时还是刚进生化所的新人,化学基础也不好,在B链合成的团队中边工作边学习。当时生化所研究技术人员分成两班连续工作,年轻人是从晚上12点上到第二天中午12点,两班倒可以尽可能提高速度。
现在看来,当时的条件太艰苦了,但是就好像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我们,全所齐心协力,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从不计较利益得失。如果放到现在,估计会有人为了谁提出了最初的想法而争得不可开交,但在当时,大家为了任务、为了集体,都心甘情愿。
从那段经历看,我觉得现在引进人才特别强调经济利益,事实上真正能留住人的是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以及科研的条件、氛围。科技工作者如果感觉到能在这个岗位上做好事业,只要生活不愁,即使没那么多金钱支持也会留下来的。
问:您觉得现在和过去相比,欠缺了什么?林:做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时,当时“敢想、敢说”的氛围对这个项目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正是因为“大兵团作战”,我们才能集中力量,把各种技术路径都试验了一遍,最后找到正确的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科学家在做这件事时非常严肃认真,丝毫没有受到外界浮躁氛围的影响。合成牛胰岛素大约要200步,每走一步我们都要做鉴定,因为如果细小的问题不解决,积累起来的误差是非常大的。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比较浮躁,对基础研究过分强调了投资效益,好像今天投入明天就能出成果,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对基础研究要给予充分耐心的等待,认真努力终有一天会结出硕果。
本报记者 沈湫莎整理报道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