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离高考还有23天。
在今年高三应届生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的姚悦有点特殊。去年此时,他带着自己的发明项目——“光计算机”前往美国,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2014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简称ISEF)。这个已举办60多年的赛事,曾孕育了10多个诺贝尔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40多个美国工程院院士,被冠以世界范围内中学生科学界的“诺贝尔奖”。
去年,姚悦一举获得ISEF计算机科学一等奖、计算机科学特等奖、欧盟青年科学家奖三个重量级大奖,并应邀前往欧美参加欧盟青年科学家论坛。这是中国内地学生十年来获得的最好名次,按照赛事惯例,星空中出现了一颗以姚悦命名的小行星。当时,姚悦获奖在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不管高三有多累,我还会进一步完善我的光学计算机。”去年带着金牌回国后,姚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
转眼一年过去,高考即将来临,这位“中国十年才出一个”的ISEF特等奖得主将怎样应对分数竞争?如果时光倒流,知道高考裸分这么重要,他是否还会这样义无反顾地参加ISEF?
“姚神”通过了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初审,但还是“吃亏”
跟普通的高三生一样,这几天,姚悦进入到最紧张的冲刺阶段——不分昼夜地刷题。
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上海交大附中科技总辅导员彭禹不免有些担心。在一个大雨天,他专程从位于市中心的本部校区赶到嘉定,为爱徒加油打气。那天下午5点半,彭禹见到了姚悦,吃饭加聊天不超过一个小时,因为6点半前姚悦必须回到教室晚自习。“你又长高了嘛,个头都比我高了一截,你不是一直比我矮好多的吗?”一见面,彭禹就跟姚悦开起了玩笑。
晚餐时,姚悦向彭禹询问起师妹——交大附中高二学生袁怡雯参加今年ISEF的情况,此时,比赛正在大洋彼岸火热进行中。不过,话题很快“言归正传”,进入高考正题。
在北大、清华近日公布的“2015年自主招生报名审核通过名单”中,姚悦的名字同时出现。今年,上海共有三人同时被两校选中,姚悦就是其中之一。去年9月初,教育部出台新高考改革方案,要求从2015年起高校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这也就意味着,入选这份名单的学生,将在高考结束后而非以往的高考前,参加这两所中国大陆顶级高校的自主选拔测试。
“这样的结果对我而言可能算是意外的惊喜吧。”姚悦说起了在自主招生报名中的一个小插曲,在报名系统里,有一项关于报名类别的选择,下拉菜单中有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选项,但并没有ISEF比赛这一项,他只能勾选了“其他”类。在划勾的那一刻,姚悦有些失落。但好在,目前的结果都不错。除了清华、北大外,姚悦还通过了上海交通大学综合评价与上海科技大学提前招生的初审。
尽管如此,行走在高考路上的姚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太多。按照一位老师的说法,大家眼中的“姚神”虽然成绩优异,但现在去拼“裸考”,难免“吃亏”。
重回“拼裸分时代”:分数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让他猝不及防
为何说“吃亏”,彭禹忍不住算起一笔账:为了备战比赛,从2013年4月开始的一年间,姚悦每天都要在项目中投入近两个小时,赛前最后一个月,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全扑在研究上。
“这些时间加起来共计一千三四百个小时,如果把它们全部用来做题,以每小时做6道题计算,他比普通参加高考的学生起码少做了8000多道题。如果把这些时间补回来,姚悦的成绩会有质的飞跃。”
姚悦敢走创新这条路,除了学校师长爱惜他的这份天才,给予充分的支持外,不可忽略的现实是,按当时的高考政策,对于像姚悦这样的科技创新人才,不少名牌高校都在自主招生中青睐有加,且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前进行,不少被高校预录取的考生只要达到一本线,就能顺利跨进顶尖高校大门。再说ISEF获奖者。按照过去的政策,他们若参加高考,应届毕业当年可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向高校投档。在这样的背景下,凭姚悦的底子,少做8000道题,不算什么。
“没想到高考政策会突然作出这样的调整,分数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姚悦所说的“政策调整”,主要指今年开始,名校自主招生大部分被挪至高考后进行,而且名额大幅缩水。另外,教育部去年12月出台政策,明确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等一系列高考加分。政策变动突然降临,从这一届高三生开始,高考进入“拼裸分时代”,试卷上的每一分都显得至关重要。
实际上,前几年参加ISEF的中国选手,高三时要么已经拿到了国内名校的预录取乃至保送资格,要么就是选择出国。但眼下,姚悦面前似乎只有一条路——裸考。从他获奖以后,就有很多人建议他出国。但对当时已经高三的姚悦而言,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不足以在经济上支撑他现在就选择出国留学。“姚悦是不会为了自己,让父母为他背负那么沉重的经济负担的。”彭禹说。
被紧急拉回现实中:“知识的探险家”必须回到考试的“盒子”里
在彭禹看来,姚悦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游走在知识边界外的人,一个“知识上的探险家”。
姚悦曾说,“考试约束下的课堂就好比是一个个的小盒子,大家就在这些狭小的空间内捉迷藏”。而他觉得自己很幸运,相比其他同学,他有机会从盒子中探出头来,发现了外边世界的美丽,他很珍惜。
“他可以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范围内做出更好的东西。可惜,这些内容高考不会考,没有标准来衡量。”彭禹说。
事实上,除了牺牲大量的备考时间,比赛后,姚悦的心态也起了微妙的变化。指导老师彭禹明显感到,比赛对于姚悦的性格塑造起了很大作用,赛前的他还有些内向,回国后,这个小伙子的自我认知觉醒了,创造力也被释放,各种新鲜创意层出不穷,包括课堂上的很多疑问,他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怎么来的”。
作为一名科技辅导老师,彭禹深知,自由的想象和颠覆的创新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的宝贵。
但高考近在眼前,每当姚悦提出一个新点子,彭禹都只能紧急喊“刹车”把他拉回现实中——“不要说了,好好学习!”
毕竟,一位招生老师曾说过:“我很想要你,但是制度里没有入口让我现在就要你。”
“后姚悦时代”:可能有更多好苗子早早从科技创新活动退出
姚悦一直与去年参加ISEF并获得电子工程学科一等奖的美国学生Joshua Hellerstein保持联系,如今Joshua已经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考完SAT后,Joshua的高三一整年过得充实又精彩,去高校听课,且已开发了好几个新项目。每次想到新点子,他总是兴奋地邀请姚悦加入自己的团队,而后者只能无奈地婉拒:“我正在准备高考。”
姚悦目前的处境可能是Joshua无法理解的。因为在美国申请大学,除了SAT外,还很看重学生在课外领域投入的精力和取得的成果。而在国内,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仍然是一切为高考分数“让路”,这也是姚悦目前唯一能做的事。
最令一些科技老师担忧的是,姚悦的出路究竟会对往后的学生产生怎样的示范效应?记者了解到,今年,有好几个拥有优秀项目的高三学生放弃了ISEF比赛的机会。因为高考要拼裸分,参与ISEF也有风险,两头顾不过来,只能选择放弃。
“如今,对于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的态度也变得更为谨慎,总要提醒几句,学科成绩一定要搞搞好。”一位科技老师说。目前,在一些学校中,国际部或者以留学为目标的学生正日益成为科技社团和科技活动的主力,“明日科技之星”活动已难觅高三学生的身影——往年还总有四五位高三生参加。对于那些要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只能“点到即止”,开直通车的前提是“今后打算出国”。一位科技老师甚至开玩笑说:“我们是在为美国培养人才吗?”
眼下,一些科技老师也明显感到,表达出“在科学道路上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意愿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甚至讨论过是否要出台一个硬性指标,比如全年级排名200位以后的学生不能参加科技活动。”一位科技老师如是说。
经历过巅峰、迷茫和自我调适,如今的姚悦,个性愈加沉稳。在最近一次模拟考中,他的分数评估远远超过了一本高校的预测分数线,对于高考,他向往得到更多国内一流高校的认可,“不管到哪里,我都希望能继续自己的研究。”
彭禹还记得,在去年ISEF举行颁奖典礼时,第一天的专项奖里,姚悦颗粒无收,第二天颁等第奖,颁奖者从四等奖念到二等奖,都没有他的名字。在一等奖颁奖前,姚悦对彭禹说:“老师,我明年还想继续研究,今年拿不到,明年卷土重来”。
不过,一个迷思始终困扰着姚悦这样的同学和他们的老师——高考进入“拼裸分时代”,谁在认可“姚悦们”,又将以什么方式认可他们?
文汇报记者 钱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