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果蔬园生机盎然,一条条新修道路初具形态——短短两年间,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总书记亲赴灾区为探索重建指明方向
2013年5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深入城镇、农村及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板房学校、临时建筑工地,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把党中央的关怀带给灾区干部群众。他强调,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特别要按时完成灾害损失、灾害范围评估,搞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科学编制好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研究资金、税费、金融、土地、产业、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支持政策。要实行中央统筹、分级负责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灾区群众开展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13年7月,国务院先后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了重建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支持政策。“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四川省人民政府对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
地方负责制下的四大创新
发端于汶川灾后重建个别村的“自建委”,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发扬光大。灾区的232个新村聚居点全都建立了“自建委”。
“把群众的事情交给群众办,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理资金到监督质量,从收集建议到处理纠纷,全部由群众自己作主。群众更安心,重建更顺利。”雅安市重建办一位负责人说。
此外,四川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实施省内对口支援。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市创新援建方式,在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外,还提供智力和产业支持,有的从对口支援发展为对口合作,提升了灾区“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川省创新工作机制,通过“问题导向”“工期倒逼”的方式,让问题推着工作走、让时间催着工作走。
地方负责制下的群众工作创新、干部人事创新、对口援建创新、工作机制创新,使得芦山恢复重建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更具活力。
合格的恢复重建答卷,注解了地方负责制的成效
截至2015年3月底,芦山地震灾区已经完成7.8万户农房重建,完成全部235个地灾治理工程、387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107处受损修复工程……
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灾区探索实行并联评价、并联评审、并联审批“三并联”新模式,凡是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审批项目,都要求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时限大幅缩短,但该走的程序不少,只是流程更优化。
依据《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省制定下发了11个专项规划,全面指导各领域恢复重建。一系列地方性法律规章作为依据,推行了“法律进重建、调解进项目”机制,成立了18个涉灾重建政策法律专家咨询组,灾后恢复重建才能够在法制化轨道上平稳运行,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施工安全监管等才有了更好保障。
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芦山县主动修改了县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建设规模,从占地10亩、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调整为占地5亩、面积7100平方米。单这一项就节约资金900多万元,足以新建一个村级小学。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进入高效建设、整体攻坚阶段的芦山地震灾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据新华社成都4月19日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