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古城区西南约1.5公里处,地处钱塘江、浦阳江、西兴运河三江(河)交汇处。西南面濒临钱塘江,东、西、北三面被若继若续的天目山余脉环抱,山水掩映,风景秀丽,宛若潇湘,故名湘湖。
自2003年始,经历了一期、二期开发,湘湖已渐渐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显出了她的古朴纯美。2014年8月,《湘湖三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式通过评审,再造湘湖的收官之作——湘湖三期正式掀开序幕。日前,湘湖研究院召开湘湖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讨会,来自国内文物保护、文化研究等多领域专家针对如何恢复、保护和建设湘湖进行了激烈研讨。
湖区大都沦为农田村庄
“湘湖如处子,眡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明代著名文史家张岱形象比喻湘湖。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见证了吴越争霸的历史风云,千载之后人们仍然传诵着“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
到宋熙宁年间(1068-1077),由于自然淤积而逐渐湮废,湘湖被开垦成了高阜田地。当时,洪涝、干旱灾情频发,百姓苦不堪言,萧山县先后请废田筑湖,由于受到当地豪绅的阻挠,没有成功。到了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上任萧山县令,召集耆老开会,亲自勘查,“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
当时湘湖周长达20公里,湖长9公里,宽1-3公里不等,蓄水可灌九乡农田9786公顷,故称“九乡水仓”。历经五朝,惠及千秋。
自北宋杨时废田还湖之始,湘湖的湖泊发展史便在“保湖”与“废湖”的长期争议之中,湘湖也几经围垦消失。尤其到了近代,人为侵占湖区的情形愈演愈烈,以至到后来,整个湘湖湖区大都“沦落”成了农田、窑场和村庄,昔日的湖光山色已不复存在,“湘湖”也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地理名词。
重现“连江通湖”古湘湖风景
近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湘湖综合保护开发工程的推进,湘湖重新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并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2003年,杭州市正式启动了湘湖保护与开发工程。此后经过了十年保护、开发、整治,逐渐形成了一个湖面面积3.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湖泊。从此,一个传说中的湘湖得以在现实世界中重生,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也开始在萧山大地上展露新颜。
如今,漫步于湘湖边,乘船荡漾于宽大的湖面上,湖两岸芳草萋萋,古色古香的石凳、石桥,还有与古越文化相关的“点将台”和“越王城山”。
近期,湘湖三期建设的保护与开发工程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工程将在2016年10月1日全面竣工。“湘湖三期建成后,整个湘湖湖面将达到6平方公里,湘湖将恢复古北宋狭长的‘葫芦形’,重现连江通湖、显山露水、环水筑城的古湘湖风景。”杭州湘湖研究院院长韩长来表示。
不能走“无中生有”的老路
湘湖能不能成为继西湖、西溪、千岛湖后杭州的第四个5A景区?如何挖掘湘湖的历史文化底蕴?湘湖三期的发展又该如何谋划呢?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洋认为: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西湖的秀美山水能保存至今,历史上的保护治理功不可没,并且与其特色开发并无矛盾,反而相得益彰。湘湖三期意味着“输血式”建设一个历史上曾经的湘湖,但是再造一个“活”的湘湖才是终极目标。只有通过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历史底蕴,湘湖才能“重生”。因此,湘湖“保护”应永远优先于“开发”。
“从目前湘湖开发工程整体看,由于对湘湖文化的认识不足,目前还是一个复湖工程,没有从整体上把它看作是一个历史文化工程对待。湘湖开发还是不由自主地在走‘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老路。如建杭州乐园、世界休闲博览园、极地海洋公园、搞音乐喷泉、设沙滩浴场等。这些都不是历史上湘湖文化的内容,这些现代的洋文化能起到比较热闹的效果,但搞多了冲淡湘湖文化本质本真的东西,使湘湖失去了文化个性,最终会失去湘湖的光彩。”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方晨光表示。
(本报杭州11月2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