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知识产权”是历届上交会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对于创新的价值不言而喻。今年,随着市委“一号课题”聚焦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上交会也将力争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除了介绍上交会的筹备情况,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秘书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更希望将话题置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语境中。他表示,上海有条件在国内率先推进一系列尝试,通过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创新,为科创中心建设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并提升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举措持续落地
在吕国强看来,无论是支持上交会,还是支撑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上海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主要是两条:“保护”和“服务”。本次上交会,市知识产权局将在展馆内设立窗口,组织执法和专业服务力量入驻,现场处理展商的咨询投诉。同时,工具手册《上交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也已编制完成。
由于上交会会期与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紧密衔接,本届上交会也将设立“知识产权主题日”,本市将推出“知识产权法院公开审理”“上海品牌发展论坛”等六大主题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境内外客商了解上海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吸引更多技术进出口贸易落地,从而推升本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
在知识产权领域,上海一直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一些具有“国内首创”意义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上海历来都领国内风气之先——过去一年,上海在国内首批设立地方知识产权法院,自贸区和浦东新区在国内率先成立“三合一”知识产权局,就在上周,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也宣告成立。
但吕国强表示,对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国家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上海的知识产权工作还有许多值得探索与完善的空间。
争创全球纠纷化解地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海一直被公认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吕国强说:“长远来看,我们希望上海成为亚太乃至更大范围内知识产权纠纷化解的首选地,这是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的重要表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印发的“创新30条意见”明确提出“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吕国强说,知识产权保护首先要强化司法保护。成立不久的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目前依法审理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不包括刑事案件。他表示,上海是国内最早在基层法院开展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的地区,应继续推进改革,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形成“三合一”审判机制。
在案件异地管辖上,吕国强也认为上海应率先行动。“创新30条”有“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的表述,上海则可从长三角着手探索跨地区管辖机制,逐步提升上海知识产权保护的辐射力。
由行政机关主导的“行政保护”是中国特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但在多数地方,知识产权的三大表现形式——专利、商标、版权,分别由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版权局管理。吕国强说,在绝大多数国家,至少形成了“二合一”、乃至“三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模式;去年,上海自贸区和浦东新区组建了“三合一”的知识产权局。在此基础上,上海应在有条件的区县甚至更大范围内,实施类似“三合一”改革。
国际标准打造服务环境
推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角色不只是保护,而是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四位一体”。在知识产权运用,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国内包括上海存在障碍,破解相关瓶颈也是有关方面要着重考虑的。
实际上,上交会就是政府牵头打造的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交易平台。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吕国强说,政府的责任是服务,在知识产权方面,就是要按国际标准,为全球创新者提供便捷高效、内容丰富、成本低廉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既包括建设公益性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平台、交易市场,也包括为吸引知识产权的咨询、代理、商用化、法律等服务机构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服务人才。
他说,建设知识产权数据平台和交易市场,上海有一定基础,但现存平台、市场过于分散,应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方向择机整合。对于推动各类型知识产权服务业,上海过去几年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民间机构的活力和动力仍显不足,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
吕国强透露,为了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上海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国际知识产权机构在沪落地,同时吸引国家重大知识产权项目。虽然暂时无法透露细节,但如果它们能顺利“花落海上”,将显著提升上海在国内、亚太乃至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影响力,促进全球创新资源的汇聚。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