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过去36个小时,科技圈最火的一件事是苹果的春季发布会。医疗圈最火的事则是:苹果发布会上发布了全新医疗应用Research Kit。其中,更引发中国医生围观的是:在苹果CEO库克身后的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一家中国医院的中文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它是这款新医疗应用的合作开发者。
不论是苹果向世界宣布“我要大面积进军医疗了”,还是由此引发的“移动医疗”畅想,以及坊间预测的中国医疗数据或成为全球医疗数据收集主战场,这一切都让不少中国医生为之兴奋。有一名上海医生这样告诉记者:想象一下,把医生“绑在手腕上”、“放在口袋里”,这将撬动看病乃至医疗模式的巨大改变。
让手中的电话变成医疗诊断工具
想象一下,你对着你的苹果手机或手表喊一声“啊”,你的气有多长就喊多长,通过声带震动,你的手表或手机就可以帮你测试是否有患帕金森症的风险。
苹果运营高级副总裁杰夫·威廉姆斯向全球展示了如何通过对着苹果手机的麦克风、触摸屏,以及利用步行平衡来测试你的健康。首批5款App分别是:哈佛麻省总院研发的糖尿病应用GlucoSuccess,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负责的心脏病应用MyHeart Counts,西奈山医院和威尔康乃尔医学院合作的哮喘疾病应用Asthma Health,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要负责的乳腺癌应用Sharethe Journey,以及罗切斯特大学和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开发的帕金森疾病应用mPower。
苹果不仅希望把人们手中的电话变成医疗诊断工具,还希望把它打造成一款开源数据平台。威廉姆斯称,迄今为止,苹果在全球已售出7亿部手机,每部手机其实就是一部能记录健康信息的智能硬件,那就相当于700多万个医疗数据源,何不利用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让有志者参与到医学研究中。
这相当于在全球的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起一个可以共享的病例数据库。昨天,在医疗朋友圈里“刷屏”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陈彪教授也谈到,苹果之所以找上门,宣武医院庞大的帕金森病例是原因之一。宣武医院是中国接诊帕金森病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2014年全年接诊该病患者的数量超过3.5万人次。
打通数据壁垒对医学科研进展大有裨益。“传统的临床研究,有500个研究对象你就能兴奋半天,想象一下现在动辄2万个研究对象愿意参与是怎样一番景象吧!”宣武医院的一位合作者说。
今后,看病可不止在医院里发生
由于中国的苹果用户众多,业内预测,中国有望成为疾病数据收集的主战场。目前,苹果的应用开发者们还在开发针对更多疾病的App。
现阶段,谈及宣武医院承接的帕金森症应用,陈彪介绍,在iWatch或苹果手机的购买群体中,帕金森患者可能仅占很少的比例,医院可以采取租借方式,将这些可穿戴设备租借给患者使用。
无论形势如何,这都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看病模式将改变——看病可不止发生在医院。“这其实是为了更科学有效地治疗,以帕金森病为例,很多病人到医院就不抖了。因而一直以来,医院最希望有一个终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数据。”有医生这样对记者说。更多中国医生认为,这真正启动了“移动医疗”,“‘移动医疗’的概念可不仅仅是用手机挂号、付费”。
用手机收集病人的医疗信息,包括血压、体重、心率等,在苹果之前,谷歌、三星等已发布类似移动医疗的技术与服务。根据IDC公司的研究人员预测,到2018年,全世界70%的医疗机构将投资技术领域,研发使用包括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控和虚拟护理等在内的多项技术。
“苹果大张旗鼓涉足医疗给我们一个提示,下一代医疗要做用户体验,医生不能还停留于坐在诊室等病人来看病,你可能需要主动去管理病人,这将对医院、医生的行医模式带来冲击。”瑞金医院外科医生潘睿俊对记者说。当然,所谓“颠覆医疗”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这还有赖于体制与机制的更新。
可穿戴设备,算不算医疗器械?
有意思的是,当人们今后要把医生“装在口袋里”、“绑在手腕上”,它在颠覆就医模式的同时,也引发医疗管理部门的关注。其中,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就是一个方面,苹果曾出现云端数据外泄的丑闻,此番威廉姆斯强调,苹果将永远看不到你的数据,这还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用户将决定哪些数据在何时、与何人共享。
另一方面,诸如药品管理局更关心的问题是医疗安全。“当手机、手表变成了可以诊断血压、心率的医疗诊断工具,新问题出来了:这到底算普通消费品,还是医疗器械?如果是医疗器械,是不是需要报药监局审批?”上海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药监管理团队一二年前就关注到这一新兴领域。
在苹果之前,一批可穿戴设备从海外传入我国市场,本土企业也投入巨大的研发热情。所谓可穿戴设备,简单说相比庞大的心电监护仪、血压表,它们是微型的检测装置,便于人们携带。比如,可以测心率及睡眠状况的手环、可以测血压的手机、可以测量血糖的隐形眼镜。
这一切借助的是“触觉引擎”相关技术,由于“移动医疗”的大热,近年来,一大批可穿戴设备还将问世。“这是医学科技的极大进步,方便人们更及时发现健康风险,但我们在关注的是,如果人们十分依赖这些可穿戴设备,一旦它们误报导致延误就医或更致命的医疗后果,谁来承担责任?”国内的医疗器械管理者称,诸如美国药品管理局也已注意到这个新生事物的存在,新业态将考验监管的新智慧。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